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从摹古到开新(组图)

从摹古到开新(组图)

2018-02-02 13:31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张大千 临晚唐劳度叉斗圣变 345cm×925cm 1941—1943年 四川博物院藏

1943年10月,张大千用20余头骆驼载着临摹的276幅壁画离开敦煌,这些作品涉及佛像、菩萨像、佛本生故事、说法图、经变图、供养人像、藻井装饰图案等多种题材。回到四川,张大千完成了20万字的学术著作《敦煌石室记》。在敦煌期间,张大千为敦煌石窟编号,共编309窟,是第一位完成这一工作的中国人。

回到重庆后,张大千便开始展出自己的敦煌临摹作品,陈寅恪评价他“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在张大千的呼吁和于右任倡议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1943年成立。

临摹敦煌的经历,使得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赋色浓艳又不失端庄。作品带有了更多职业画家工细、富丽的风貌,与单纯的文人画风拉开了距离。这些作品分别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展出于兰州、成都、重庆、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为世人了解敦煌艺术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契机。

后面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1949年后,张大千周游欧洲列国,大批敦煌临摹古画,是其在海外一炮打响的最重要武器。而他半生漂泊海外,却始终长髯飘逸,马褂加身,再未归家。

中国传统的文人绘画、青绿山水、云山画派,敦煌佛教艺术色彩的影响,再加上师法自然的心得,最终使张大千创作出晚年的泼墨、泼彩的青绿山水风格,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纪元。经过几年的潜心探索,张大千的画作实现了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融合,把古老的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境界。他从先人绘画中找到内变的动力,在求索之路中找到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