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迪
中国艺术家方迪,工作于中国深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他的作品在探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表达个人的态度。他对社会实践感兴趣 , 常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而介入到实际创作当中。作品常用多种艺术语言去探索城市生活的纠结与意义 , 同时反映我们快速而混乱的社会变化。
郑源
1988年出生,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作品关注图像及其再现并嵌入其中的政治,历史与技术。近期参加过的展览有:“悬而未决 - 日光亭计划”,泰康空间,北京,2017;“ART SANYA:华宇青年奖”,亚龙湾华宇艺术中心,三亚,2017;“时间的狂喜”,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7;“一幅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得一瞥”,北京公社,北京,2017;55届安娜堡电影节,安娜堡,美国,2017; An Open Studio,PRACTICE,纽约,2016;欧洲媒体艺术节,奥斯纳布吕克,德国,2016。
王子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ILLS主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课程导师。建筑师协会会员,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讲及专业方向包括:先锋主义建筑学与城市理论、全球城市研究。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FAIRYTALES 2015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曾受邀担任TEDxYouth主讲人。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港深建筑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参与出版多本书籍,作品及文章发表于Wallpaper、Pidgin Magazine、DOMUS、《世界建筑》等国内外多家期刊和媒体。
崔大察
来自韩国首尔,现常驻纽约的视觉艺术家。在韩国成长的千禧一代青年群体意识松散,却又有强烈的公开展示和获得肯定的诉求; 作为其中的一员,崔大察对社群和个人身份意识中所存在的疏远十分感兴趣。从作为宣传手段的圣诞节气、即时家庭到租借来的友情,她的实践将矛盾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质疑个人及其所属社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崔大察的作品曾在纽约三角艺术协会、苏格拉底雕塑公园、Postcrypt画廊、斯坦福Franklin Street Works、首尔艺术空间Seogyo等地展出。 她是Rema Hort Mann基金会的社区参与奖学金、亚洲文化委员个人奖学金、George R. Bunker奖学金和Lipson Allen奖学金的获得者。 她拥有耶鲁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余果
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四川重庆。余果将影像作为行动的方式,关注艺术与社会的连结。他的主要个展包括“丛林:余果个展”(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15),从海岸到高原(嶺空间,重庆,2013)等;曾参与的主要群展包括“一幅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得一瞥”(北京公社,北京,2017)、“上交会”(激烈空间,上海,2014)、“靠近现实“(杜塞尔多夫,2014)等。
杨紫
艺术写作者、策展人。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现任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曾任《艺术界》编辑。他策划的展览包括“过午”(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7)、“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高源: 不已”(胶囊上海,上海,2017)、“肉身:恐怖谷”(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出了广东的鸡不是鸡”(REFORMERart,上海,2016)、“PAPAPA:泡泡纸再见”(空间站,北京,2015)、“昧”(圣点空间,北京,2015)等。
韩馨逸
艺术写作者、策展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获硕士学位。韩馨逸于2016年联合创立研究性空间Salt Projects。
刘辛夷
198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0 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获MFA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刘辛夷的工作追踪在全球信息交互的进程中,广泛发生在知识经验中的名实错位。他组合研究和日常的视角,自发检验社会政治话语及其符号系统之间的张力和矛盾。通过对当代议题的借重和发挥,关联起本不相干的经验要素,调和出包含冲突性结构的新叙事。他视当代艺术实践为通往跨越性认知的重要途径。
艺术项目《六环比五环多一环》
二楼出版机构(葛非、葛磊、满宇)与艺术家李一凡的合作项目,于 2014 年 10 月 1 日发起的一个针对北京五环、六环之间的行政村进行的艺术家调查项目。
至2015年7月项目结束,共计有40组/51位不同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参与。他们是:胡力夫、刘伟伟、周艳峰和秦安心、鞠白玉、王铁为、胡建强、靳勒、夏国、马力蛟、黄淞浩、宗宁和王洋、包晓伟、戴建勇、徐坦、张玥、郑念缇、子杰、白崇民、徐若涛和佟大壮、李墨和小孔、卞卡、丛峰、许志强和李文立、冷月、崔佳霖和刘锦涛、纪晔和张聪聪及冬彩艳、闫振振、佘陈琦、刘宇哲和薄美琦馨、马唯、文静、潘颐和黄凯恒、刘磊、唐晶、刘卓泉、梁尔亮、孙晓星、夏弢、许倬尔和王葛、杨松。
艺术项目《居民》
《居民》项目由满宇、郑宏斌、刘伟伟发起,是一个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性实践项目。它是关于居民权益与居民生存空间的微观政治考察,以及相关的自组织活动。项目试图建立“第一现场”,邀请实践者在社会空间中展开自己的工作。项目分为四个单元:项目个案、在地影院、移动会议与拓展写作。每个单元将由在地实践组织、社会行动者、写作者、艺术家及媒体人等进行相关问题的实践与讨论。
艺术项目《新工人影像小组:天罡地煞》
新工人影像小组成立于2016年,由宋轶、王德志、邵仁杰发起。它是一个共同创作纪录片、剧情片等视频作品的集体,已完成剧情长片《移民二代》和纪录片《野草集》。新工人影像小组希望通过影像的手段,展现新工人在走向自我认知和建立主体性的过程中,其内部的主观动力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影像的手段对新工人之间现阶段的合作实践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