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孤僧半生苦,墨韵艺彩终绽放
赵春翔的艺术大境
林风眠得意门生之一的赵春翔,自1958年起,移居当时引领世界艺术潮流的大本营纽约,并在那里结识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莱因(Franz Kline)、罗斯科(Mark Rothko)与普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人,彼此经常往来切磋,让他对于东西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并进而开创自已特出的语汇。赵春翔试图打破传统「意在笔先」与「胸有成竹」的绘画观念,认为创作应当随心所欲,并擅长将充满文学与哲学的符号象征融入泼墨泼彩的技法,使其绘画在紧紧跟随传统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产生了崭新的视觉实验趣味,至今仍独树一格。
赵春翔(1910-1991)
净洁灵秀
彩墨 纸本 l 1978年作 l 90 × 61.5 cm
Chao Chung-Hsiang
Pure Rainbow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l Painted in 1978
出版
1994年,《赵春翔遗作展》,台湾省立美术馆,台中,第86页
展览
1994年6月4日至7月24日,「赵春翔遗作展」,台湾省立美术馆,台中
来源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 110,000 – 180,000
《净洁灵秀》中,赵春翔利用了同心圆与光谱的原理,让色彩与墨韵大胆结合,加诸在纯以浓淡墨色变化写意而出的墨竹之上,正是他不写胸中之竹,反而透过即兴自动性技法来强调直观物象与心神的具体例证,也为惯见的传统绘画题材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