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孙过庭《书谱•序》中的崇王思想(图)

孙过庭《书谱•序》中的崇王思想(图)

2018-04-08 10:4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408104243.jpg

孙过庭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是因为其《书谱•序》的传世及影响。他在《书谱•序》中云:“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这里说出了他写作《书谱》的初衷。

孙过庭传世佳作《书谱•序》就书法而言一气贯注、浓润圆熟、收放自如,是传世的草书名帖,自古及今就是学习草书者的临摹范本;而最为世人所称道的还是它的理论价值。他的这篇《书谱》序言,煌煌三千七百余言,内容宏富广博,不但涉及到了书学的诸多重要方面,如书法的功用、地位、创作原理、字体特征、技法、规律、个性风格、学书途径、批评鉴赏、教育、美学、史论等等,而且见解独到精辟,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搭建了中国书学理论框架的雏形,可谓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文章,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辉煌、崭新的阶段,因此筑就了其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崇高地位。

唐代书法的繁荣有诸多因素,尤其是帝王的偏爱使王羲之的地位达到了鼎盛时期。孙过庭在书法实践上是忠实的大王追随者,深得大王书法之妙。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在书法观念和理论上,孙过庭更是大王的推崇者,其《书谱•序》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王羲之的多达十余处,对他是极尽赞美之词。概而言之,孙过庭《书谱•序》中对王羲之的赞誉可以归为如下几种情况:

一、通过与其他书法名家的比较来赞美王羲之。

在文章的开篇,孙过庭就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直接通过王羲之自己之口谈及其与钟繇、张芝这两人的优劣。王羲之云:

“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其实,在孙过庭看来与前贤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不但不比他们差,至少可以与此二人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他们。这与其说是王羲之的自负,不如说是孙过庭的看法。接着他又对有些评论者的“逸少之不及钟张”言论进行了批驳,认为他们是“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在孙过庭看来王羲之与钟繇和张芝两人相比虽然在专精上稍逊一些,但在“博涉”方面则要稍胜一筹,即王羲之在综合实力上要强于钟繇和张芝二人。

二、通过有关的故事、传说来赞颂王羲之。

《书谱•序》中载: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

孙过庭之所以举出了有关王献之与谢安之间的尺牍往返及问答的故事,旨在说明,即使王献之的水平再高,他也是向他父亲学习的;虽然王献之向他父亲学习了,但仍然没学好。在孙过庭看来王献之不但没有很好地继承父亲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就是在人品上也远远不及其父。

《书谱•序》中又载: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孙过庭之所以举这个故事,其意在通过王献之的自我反省来说明王献之在书法上的确不及其父,这样更有说服力。

在文章中,孙过庭还举了这样两个例子:“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这些都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王羲之的书法水平之高,让了解其书法的人倍加珍惜,如获至宝。

三、通过托名的书论来赞扬王羲之。

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提到了《笔阵图》和《与子敬笔势论》两篇书论:

 "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世人为何要托名王羲之而著文?如果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无名之辈,后人何苦要委托其名!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地位高、名气大!孙过庭为何要举这两个例子,其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反证来说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影响之大。尤其在论证《与子敬笔势论》是伪作而发的议论十分精辟、精彩,更彰显了他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之情!

四、通过假设,欲扬先抑来称赞王羲之。

在《书谱•序》中,孙过庭为了赞美王羲之,有多处采用欲扬先抑,假设举例的论证方法。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这里虽然并未直接提到王羲之的名字,但王羲之不仅是东晋士人,而且又是王谢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书家。包括王羲之在内的东晋书法家,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可也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更何况是王羲之呢?

“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孙过庭认为那些摹拟不能够与原帖相似,观察原作不能精细,分布依然松散,间架结构不合乎规范的书法作品;不但不可能表现出鱼跃泉渊般的飘逸风姿,反而却已听到坐井观天那种浮浅俗陋的评论。即便是使用贬低羲之、献之的手段,和诬蔑钟繇、张芝的语言,也不能掩盖当年人们的眼睛,堵住后来学者的口舌;赏习书法的人,尤其应该慎重鉴别。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五、对王羲之书法的直接称颂。

孙过庭《书谱•序》中云:

"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孙过庭认为为什么学习王羲之书法人的如此多,而且愈来愈多,就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流传广、影响大,也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孙过庭在文中又举出了王羲之的几件代表书作,这些王书的经典虽是在不同的背景和心情之下写出的,但都是精品妙作,不但展现出来王羲之精妙的笔法,而且抒发了书家的情感意绪。

《书谱•序》中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晚年的王羲之,心态更加平和,技法愈加精熟,此时可谓人书俱老,愈老愈妙!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例证,可以看出孙过庭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以及影响进行了大力褒扬,充分彰显了他对王羲之的推崇之情!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