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的制作除原料、工艺外,水质的好坏也决定了宣纸的质量。邑人、著名学者赵绍祖的《泾川竹枝词》云:“大南坑口水泉清,古北冲边纸碓声。玉版新传汪六吉,三千里外尽驰名。”道出了汪六吉纸之所以名扬千里,得益于大南坑清澈的泉水。郑相如在其纂修的《泾县志》里也强调了水对制作宣纸的重要性,“按置槽处取得水色。水色佳,漂皮洁白,纸燄发最有光,厚者似玉版,譬锦江之水以濯锦得名矣!”如此比喻水在制作宣纸中的重要性,可谓一语中的。
3 宣纸的种类及用途
古人讲究诚信,注重质量,不像现在过于讲究品牌效应,但宣纸毕竟在泾有千年传承,还是有众多的品牌传世。胡朴安在《宣纸说》中这样分述的:“据县志记载,有金榜、潞王、白鹿、画心、罗纹、卷帘、公单、学书、伞纸、千张、火纸、下包、高帘衣诸名。千张、火纸以竹为之,下包、高帘以草为之,皆非上品不足论也。伞纸非文人之用。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不入书画之选。纸之佳者,厥为金榜、潞王、白鹿、画心、罗纹,近不常制。今纸统名画心,画心本澄心堂遗法,宜书宜画,为艺苑之珍宝。其长短有丈二尺、八尺、六尺、四尺之别。其厚薄有单层、双层、三层之异。其用料也,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
胡氏分类,故清晰明了,但还有不够详细之处,而乾隆郑志交代的更为清楚,其云:“食货之属,泾纸供上用者曰金榜,高四尺,阔四尺五寸。槽户岁制,差官领解。明时由巡按,国朝由布政司。每岁户部发价银三万两,额解至京。康熙戊戌后,内差裁买。”“余最大曰潞王(高一丈六尺,明潞藩制式);次曰白鹿(高一丈二尺);曰画心(一曰澄心堂);曰罗纹(赵氏新仿古式);曰卷帘(闱墨所用);曰连四、曰公单(悉常用)。”此段资料明确了各种纸的大小、出处、功用,只有金榜才是贡纸,并不是潞王、画心等皆为土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