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潞王宣纸,我们应该很敬佩该藩王,他不仅对用纸很讲究,有专门的制式,其在古琴上也造诣很深,留下了许多名琴传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泾县乾隆年间可能还仿造过晋代名纸侧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还藏有清代乾隆廿三年的侧理纸,其外观呈圆筒状,中无接缝,浅米黄色,原料为韧皮纤维,纸较厚,有磨齿状纹理,纸料中没有水苔、梅苔之类,外观也不呈青绿色。而这种仿纸正是江南进献的,当时最高造纸技艺的就是泾县,很可能就是泾县仿制的。乾隆得此纸后,高兴万分,还特写了《咏侧理纸诗》,其中写道:“海苔为纸传《拾遗》,徒闻厥名未见之。……囫囵无缝若天衣,纵横细理织网丝。”乾隆年间的邑人翟赐履的《泾川竹枝词》“纸是仙人妙手裁,不须仿古用莓苔。官家催取黄金榜,纵有田荒且抚灰”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4 宣纸制作地及其家族
说起宣纸的生产,世人皆知的是小岭曹氏。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及其后裔前赴后继,经过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实践、创新,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山头白草望中明,小岭斜连大岭横。一片舂声出山谷,人家都靠纸为生”,正是整个家族世代以其为业的写照。一九一一年,泾县小岭曹义发“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功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一九一五年,泾县小岭“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