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宣纸制造工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图)

宣纸制造工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图)

2018-04-10 09:27 文章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查从俭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宣纸的另一世家是古北冲汪氏,据其《西园家谱》记载:汪氏第七十三世汪衍庆“时元末避乱迁宣阳都中郎坑(即今泾县古坝境内榔村),率子孙山之北,中郎之坑,本深枝茂,荣泾耀宣”。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汪六吉,“风炉水碓是生涯,古北冲中纸可夸。一种宣州新色样,拣将上品进官家。”其创制的汪六吉纸,在乾隆年间领一时风骚,成为官家贡纸,据赵良澍为其撰写的墓志铭可看到其业务直至京城,可谓辉煌。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汪氏造纸技艺从何而来,著名的宣纸学者曹天生教授认为是曹氏迁徙到泾县东乡,从而将造宣纸术也传到该地。但赵良澍为汪六吉撰写的墓志铭中称其祖汪衍庆从歙州迁来,歙州南唐时是澄心堂纸的原产地,宋时是仿澄心堂纸的产地,具有成熟高超的宣纸制作技艺,而汪又为歙州望族,掌握宣纸制作技艺完全有可能,从时间来看也可传承,本人的观点是该族迁徙到泾,可看作是因战乱的一次产业转移。

乾隆《泾县志》记载宣纸“俱出湖北慈坑、宋村、小岭诸处”,据查慈坑位于漕溪,乃泾县赵氏造纸处。赵氏是泾县的望族,明末的赵崇礼是著名的书画家,其书得二王之神,画兰尤为擅长;赵青藜也是大书画家,包世臣的书论将其列为上品,赵昌、赵士登、赵良澍皆是名臣,赵绍祖是饱学的大儒,赵氏家族出于书画的追求曾新仿出罗纹纸。清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看到“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造纸盛况,遂情不自禁地作《罗纹纸赋》以讴歌:“山棱棱而秀簇,水泊泊而清驶。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越枫坑而西去,咸夺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曹溪之工致。志存自为,欣分瑜次之珍;雅好居奇,争拔波斯之帜。……”

实际上泾县还有很多的造纸处,茂林吴氏在其乡西沈家坑制作纸,尚书吴芳培有《沈家坑造纸歌》,诗云:“造纸之法传自昔,前有蔡侯后左伯。雁头凤尾各擅奇,光润平滑如砥石。吾乡西南沈家坑,遵古遗制无变更。斩伐溪藤慎选择,香皮浸入寒潭清。雨淋日灸灰汁渍,剥落粗粝存其精。譬如修士勤砥砺,陶镕渣滓归晶莹。活水喧舂千杵鸣,朝冥互答万松声。撶槽举帘焙以火,雪肤玉貌何轻盈。……”震山查氏也有在李白曾栖居过的碧山团溪造纸的遗迹,《泾川查氏宗谱》记载“珍源公卒葬团溪纸槽坑”,即现在的纸页坑。

泾县云岭镇北贡村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泾县地名志》记载:“北贡,清末时原名‘胡家村’。有李鸿章题书的‘胡氏宗祠’匾额。相传清末胡世昌奉旨催粮返京路过家乡,为纪念皇差事,便改名为‘北贡里’。”该地名志的“北贡”条显然是根据口碑相传而得来,没有文字依据;“里”也作“这里”解释,实际上宋以前的许多地名才叫“××里”,它是古代最基层的单位机构;泾县胡氏迁徙还是比较清楚的,该地的胡氏当在宋后。因此这里原本就叫“北贡里”,“胡家村”才是以后所改的。北贡这里除了盛产檀皮树,似乎没有其它什么特产,那么北贡“贡”什么呢?北贡村附近的地方如血岭、回军山,县志记载在唐末倒是打过几次恶战,新、旧《唐书》也有黄巢军两次攻陷宣州的记载,这里很可能就是唐朝生产贡纸的地方。战争使得造纸业断代,但天生的檀皮仍能依旧顽强地传下来。以上推测需要艰苦的、严谨的、长期的考察研究。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