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弼先生手绘五代木榻榫卯示意图
清早期 黄花梨石面霸王枨六仙桌 82×82×81.5cm
明 铁力斗拱式围子箭腿架子床 220×121×214.5cm
《食后——牧心斋古代香茶具展》
古代文房为文气钟毓之所,其间器物因融入了文人群体的审美情趣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文房器物所涉品类之多,茶具、香具皆可纳入其中。此次展览旨在将深度介入古代文士生活的茶、香、文房器物集于同一空间,以期更为完整地呈现古代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唐·白居易《食后》),斋中焚香宴坐,啜茗味淡,晴窗搨帖,备极风雅。
古人以焚香为雅事。熏香习俗自战国出现,后代渐趋盛行,继而进入文人书斋。其间随着用香方法的演进与时代工艺、审美的流变,香具的制度亦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面貌。汉代以降,深受神仙方士思想影响的博山炉制式于隋唐间尚流行。迨及两宋,香具制式一变前代的繁复,取而代之以素雅简约的制器风格。两宋的瓷炉造型流畅大方、端庄典雅,釉色纯净莹润、雍容华贵,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气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长物志》云:“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鉴赏,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于是,明代宣德炉应运而生,将美学与实用高度糅合,其影响之深,绵亘数百年而不绝。展览所列宋代瓷炉,静逸娟秀,弥足珍罕,另有明清宣炉及瓶、盒,颇可玩味。
饮茶之习早在唐代已融入国人的生活,风靡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由此衍生出了日趋规范、详备的品茗礼仪。文人对茶的热爱并非拘泥于茶本身,而是藉由饮茶修养身心,体悟性灵,所谓“中澹闲洁,韵高致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制定了二十四器,首开茶具创作与系统化的先河。茶具作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有衬汤益色的实用性,而在此实用性之外,茶具本身的美感更为历代文人所重。一瓯一盏,怡心悦目,不惟增益品茗之情趣,更可体现主人的精神涵养与审美诉求。展览蒐集茶具于宋、金、明、清、民国皆有涉及,时代跨度较大,皆为历朝颇具代表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