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重新观看历史(组图)

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重新观看历史(组图)

2018-04-23 09:32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苏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十年成痞》 赵文量 1977年 布面油画

玉渊潭画派与无名画会 

赵文量和杨雨澍两位老先生都生于1949年以前,他们完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和艺术的变迁。两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学画的经历中相识,并从此开始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的一生经历坎坷,生活一直困窘,绘画是他们生命的核心和唯一寄托。

赵文量1954年跟随做俄语翻译的父亲来到北京定居。青年时代,他曾经报考美院而未被录取。和杨雨澍一样,他们都没有在传统的学院上过学,只是短暂地在民间美术组织“熙化美术学校”和半官方的美术学校“北京青年美术补习学校”受过训练,在他们的内心,对于那种以素描训练为基础的写实技法有着怀疑和不适。1961年,杨雨澍开始接受赵文量的指导,从事绘画创作。从1963年开始,他们的创作转向户外写生为主,他们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青年绘画爱好者,这些年轻人受到他们绘画风格的吸引,与他们一起学画、作画,形成了松散的绘画团体“玉渊潭画派”。进入七十年代,他们又结识了新的一批年轻的业余画家,继续从事绘画创作,赵文量和杨雨澍在其中扮演了导师的角色。这些人就是“无名画会”的主要成员,他们在1974年12月31日举办了一次地下画展,在1979年和1981年分别举办了“无名画会”两次面向公众的展览。八十年代,在风起云涌的现代美术潮流中,赵文量和杨雨澍并没有在创作上做出巨大的调整,而是继续深化和开拓在六、七十年代形成的创作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在思考中将自身的创作与时代潮流隔离,有时候也诉求于中国古典艺术的道德理念和美学作风。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持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

开启这样一个关于两位艺术生涯如此之长的艺术家个案研究,无疑是一项挑战。他们的创作横跨了近六十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美术潮流的演进。他们没有在国家的美术机构接受过正式教育、工作过或者创作过,在当时几乎所有文艺从业者都需要有单位依托的情况下,严格来说他们不算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工作者。同时,在出身论的社会环境中,业余画家的身份也饱受质疑,这都将他们推向了边缘。赵文量和杨雨澍一直通过自学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们生活上的困窘和艺术上近乎苛刻的自持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而在美术领域,我们今天的美术史意识仍然习惯于给予这种创作以“现代主义”、“浪漫派”、“马蒂斯”等等指称。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