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自古以来书法家就强调学问修养,如果说李斯、张芝、赵壹、蔡邕还只是一个个较为个别的例子的话,那么到魏晋时的王羲之则可以算是第一代的以学问修养为书的典范。书法是被附着于文字书写这一行为之上的,这就使得书法先天地就与学问、修养、文化、品味格调等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在其中担任牵连作用的,是文学――从文字书写到文学作品创作;再由文学到学问、修养,是一个在文化立场上看最为亲近、顺畅的沟通渠道。故而王羲之《兰亭序》不但是书法艺术领域的旷世杰作,而且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如果只有好的文章,但没有好的书法――那只是文学家,与书法艺术无缘;但也可能有好的书法,却没有好的文章――那是工匠或职业抄书手,也还不是文学家。只有当王羲之出现后,文学(以文字为起点与基础)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和行为对象)才获得珠联璧合式的缀合。于是也才有了文人士大夫书家,有了书法的学问与修养。由此可以看出学问修养于书法是极其重要的。书法家有了很好的学问修养,就会大大增强书法艺术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书写时才能够视通万里,下笔如有神助,他的作品也才会由于自己深厚的学养而具有令人钦羡的独特风格。对于书法家的风格的形成来说,有的知识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比较直接、明显,如绘画、文学、文字学等;有的知识对书法家书法风格的影响则比较含蓄、抽象,我们无法凭借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直观地感受到,而必须通过思维、想像、联想去领略其意境和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