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关于明朝的都城定于何地,一直是有两种说法的,一说金陵,另一说是北京,但是了大家都知道明初是定都于金陵了,在永乐之后才定都于北京,那么为何会出现迁都的行为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定都于北京呢?这背后又牵扯到了那些相关的隐秘呢?
其实朱元璋本人对于南京宫城也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南京宫城的北部是填没了燕雀湖之后建成的,地势上属于南高北低,从洪武门进了皇城后越走越低,是“宫城前仰后洼,形势不称”的地势,这种地势对于皇城来讲是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的。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偏安于江南一隅,对于掌控这个国家来讲略微不及;从整体战略层面开考虑,南方一直以来比较稳定,只要能防范偶尔突袭的倭寇即可,让北方一直有异族虎视眈眈。但是朱元璋觉得南京是他的起家之地,有运势庇佑,他对于南京很有感情,所以最后还是定都于南京。但是朱元璋的心理其实还是希望可以迁都至北京的,而他的这个想法在不久后就被永乐大帝朱棣实现了。
朱棣在没有发动靖难之变前,被封于北京,号为燕王,因此他对于北京也是有感情的,跟朱元璋对南京的感情一样。在正式登基以后朱棣就对于迁都很有想法,但是定都于南京毕竟是先祖的御言,也不敢轻易违背,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契机成功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个契机就是徐皇后的逝世;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做的媒的,两人感情很好,因此朱棣借机把徐皇后的陵墓安置于昌平以东,就是当今明十三陵的所在地。
自从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真正应验了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御言,为明朝的中兴盛世奠定了基础,也对北京城的建设与规划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现代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