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明朝在都城的选择上为何陷入了两难?

明朝在都城的选择上为何陷入了两难?

2018-04-27 11:11 文章来源: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众所周知,关于明朝的都城定于何地,一直是有两种说法的,一说金陵,另一说是北京,但是了大家都知道明初是定都于金陵了,在永乐之后才定都于北京,那么为何会出现迁都的行为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定都于北京呢?这背后又牵扯到了那些相关的隐秘呢?

其实朱元璋本人对于南京宫城也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南京宫城的北部是填没了燕雀湖之后建成的,地势上属于南高北低,从洪武门进了皇城后越走越低,是“宫城前仰后洼,形势不称”的地势,这种地势对于皇城来讲是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的。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偏安于江南一隅,对于掌控这个国家来讲略微不及;从整体战略层面开考虑,南方一直以来比较稳定,只要能防范偶尔突袭的倭寇即可,让北方一直有异族虎视眈眈。但是朱元璋觉得南京是他的起家之地,有运势庇佑,他对于南京很有感情,所以最后还是定都于南京。但是朱元璋的心理其实还是希望可以迁都至北京的,而他的这个想法在不久后就被永乐大帝朱棣实现了。

朱棣在没有发动靖难之变前,被封于北京,号为燕王,因此他对于北京也是有感情的,跟朱元璋对南京的感情一样。在正式登基以后朱棣就对于迁都很有想法,但是定都于南京毕竟是先祖的御言,也不敢轻易违背,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契机成功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个契机就是徐皇后的逝世;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做的媒的,两人感情很好,因此朱棣借机把徐皇后的陵墓安置于昌平以东,就是当今明十三陵的所在地。

自从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真正应验了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御言,为明朝的中兴盛世奠定了基础,也对北京城的建设与规划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现代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