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摄影 在无与有两极之间找寻真正的内涵(组图)

摄影 在无与有两极之间找寻真正的内涵(组图)

2018-05-02 09:4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陈姗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摄影 在无与有两极之间找寻真正的内涵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阐释了人们观看静态画/像的不同体验。比如,观看从电影胶片上截下的画面与观看照片有什么不同?照片和画像同是静态画面,又有什么不同?凝视原作和高精度印刷品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如果想对这种体验有直观的感受,那么去一次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回顾展大概就能明白几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古尔斯基不断用照片这种艺术题材质问人们看世界的角度。他的照片往往乍一看像抽象画,或者像画廊里售卖的艺术照,实际上紧密地记录了全球经济、文化和时事。

2018年,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的黑瓦德艺术画廊(Hayward Gallery)和白立方艺术画廊(White Cube Gallery)同时展出古尔斯基的作品,让伦敦的艺术爱好者不但能对这位艺术家有深度的了解,并且用另一种眼光回顾过去30年的社会时事。值得一提的是黑瓦德艺术画廊关闭两年装修后,重新开门的首个重磅展览档期就给了古尔斯基。

美国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将古尔斯基艺术定义为“一种解放了的、轻盈的、分解的相片式的‘观看’ ——在艺术上从未见过的形式,或至少是不怎么使用的形式。”(注1)这即是我所说的“另一种眼光”,但弗雷德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观看的角度。古尔斯基说过:“我只有一个目标:成为生活的百科全书。”(注2)就像百科全书一样,读者在理论上能读取书中所有的词汇,而一次却只能读一个词条。同时,通过关键词索引,读者能将事实融会贯通、看到全局。他的相机会记录这些事件的极致细节却同时将视角无限放大而变得抽象,让人体会到新闻或记录摄影不能企及的冲击力。

古尔斯基和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同毕业于杜塞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师从德国概念艺术家和摄影家伯恩与希拉·贝歇(Bernd and Hilla Becher)。但不同于鲁夫愈发对摄影科技发展产生兴趣并运用这些科技进行概念摄影创作,古尔斯基几乎始终追随新闻热点,但创作的角度却远离新闻或纪录摄影,甚至他的相片在这些领域会被认为没办法发布。

《克劳森山口线路》(“Klausen Pass”,1984)

早期的古尔斯基善于将人放在具有压倒性的环境中。在古尔斯基1984年的作品《克劳森山口线路》(“Klausen Pass”,1984)中,他探索了如何运用广角来诠释人和他们周身环境的关系。克劳森山口线路是瑞士的风景胜地,夏天常有人去游泳、爬山和观光。运用广角自然缩小了人的比重,但加入人的元素也让单纯的风景画变成了反思人类社会的作品:我们究竟怎样将自然变成了人类的消费品?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微小,但观者一旦发现人物与环境微妙甚至滑稽的关系,相片的作用就达到了。这种手法之后反复在古尔斯基的作品中出现,如作品《米尔海姆,垂钓人》(“Mülheim, Anglers”,1989)中,米尔海姆附近的浓密森林中隐现桥梁和岸边的垂钓人,刻画了人类无所不在的攻击性。又如《马洛亚》(“Maloja”,1989)中,古尔斯基拍摄了瑞士著名马洛亚山区的雪山,与蓝天白雪格格不入的山下是一群带着椅子绕圈而坐、穿着鲜艳游人;有趣的是,这些游人的在画面中存在削弱了大自然的攻击性。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