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艺术的角度构建百年中国乡村建设与艺术的图谱,进而梳理和思考一百年来的乡村建设,这在中国艺术史、艺术社会学上应该是第一次。当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齐聚食草堂艺术空间时,雄心与遗憾,均呈现在观众面前。重要的是,这是本时代坦坦荡荡的一个群体。
乡村建设是思想和行动合一的实践,乡村建设思想则直接回应时代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源头,起于孙中山“以民权为核心,以民生为目标”的思想。比梁漱溟更早、第一个提出“乡村建设”概念的是卢作孚。基本诉求大体围绕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二是米迪刚的 “乡村自治”。之后,社会舆论伴随各种社会团体、学术流派推波助澜,乡村建设遍地开花。据统计,1934年全国已有六百多个团体、一千多处从事农村实验工作。面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再造,率先说话的正是知识人,知识人成为乡建思想的主要倡导者。
回顾这段中国知识人掀起的波澜壮阔的乡村实践,我们溯源辨流,选取一些人物与事件,试图建构这个“百年乡建与艺术的图谱”。从艺术品类来看,有高度概括时代特征的经典雕塑,有历史迷雾的新潮绘画,有解读复杂事件的纪录影像,也有隐喻社会的装置,还有历史哲学与观念的行为艺术、观念作品。从地域来看,有福建屏南厦地、安徽璧山、陕西延安等乡村建设的实践艺术和成功案例,也有成都风俗、贵州石门坎、河南乡间旧房改造、日本大地艺术等等。因此,本次展览较好兼顾了历史性、艺术性、社会性、学术性、观赏性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在展览中,围绕乡村问题蕴含了三条线索:一条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思想史层面的;一条是艺术与人,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宗教,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艺术史层面;一条是乡村与城市关系,现代乡村与传统的关系,乡村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这是历史人类学、艺术社会学层面的。我们希望从这三个线索、多种关系的参照中,帮助观众对中国百年乡建有一个简单清晰的历史追寻和艺术体悟。(帅好)
出品人:牛合印
策展人:帅 好
学术主持:郝青松
策展助理:杨文胜、王家辉
学术助理:河上花
参展艺术家(52位)
学术团队(16 位)
开幕时间:2018-05-27 15:00
论坛时间:2018-05-28 9:00—17:00
展览时间:2018-05-27 — 2018-09-26
展览地址:石家庄食草堂艺术园区NIU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