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魏源《圣武记》记载元代建制时,以“惟务侈阔”四字尽括。若以此品评元朝瓷器,想来也十分贴切。例如元青花,如同一匹战马,虽然大大咧咧地奔突进了历史,但却娴熟地展现了陶瓷不曾有过的雄浑与矫健。可惜元青花盛极以后衰不旋踵,直到近代方为人所知。景德镇落马桥的发掘,试图在历史的烟云中,捕捉元青花留下的踪迹。本次出土的元青花数量巨大,品种丰富,使人一瞥大元梦华中的瓷器生产盛景。例如本次展览的青花龙纹梅瓶,虽为一残器,却器身宽阔,胎骨厚重,可以遥想当年的器形之硕大。器物的腹部,一条青花三爪龙扶摇直上,巨鳞利爪,流须浮云,虽只见其身,却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巨龙的凶猛与威严。器物肩部环绕一周变形莲瓣纹,莲瓣内以杂宝点缀,布局严整而富于层次,显现出元人制器在豪放洒脱的背后,是对匠心的恪守。梅瓶的旁边,为一釉里红高足杯,外壁以红釉书诗文“不饮空归去,桃花也笑人”,意为兄弟朋友相逢,如果不喝酒就各自别离,连桃花都会取笑他们。高足杯是元代典型器物,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热爱持杯畅饮特甚。此高足杯是在宴会上用于劝酒。马上民族的豪放与农耕民族的典雅,在此器上得以融合。得益于陶瓷考古,元代制瓷业的诸多面相才得以重现于世。
传统的明清瓷器鉴定有句行话,叫做“永宣不分”,意为永乐和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难以分辨。诚然两者皆是稀世之珍,价值千金,何必区分那么细致呢?但陶瓷考古不是考虑器物的市场价值,而是要透物见人,究心于不同时期瓷器生产特点。2002-2004年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清理出一批时代明确的永乐、宣德时期的瓷片标本,“永宣不分”变成了“永宣易分”。同时发掘出土了大量传世不见的孤品,包括内白釉外釉里红赶珠云龙纹碗、红釉梅瓶、刻花云龙纹梅瓶、僧帽壶、印花花卉瑞果纹盖盒、黑釉划花鼎式香炉等。这些独一无二的器物,将在本次展览中一一亮相。
与端居深宫的官窑成品相比,这些残片因未能通过拣选,被有意地打碎瘗埋,体现了皇权仪制的冰冷无情。在与世隔绝数百年后,他们通过考古得以焕发新生,刷新了我们对宫廷艺术的认识。片瓷虽小,却可究天人、通古今,尽显世事变幻。通过这次展览,正可以于遗珍追怀古意,以考古探究新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