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天顺年”铭青花波斯文三足炉
本次展览的开场,摆放数件以往被认为是空白期的“典型器物”,包括数件院藏瓷器,以及部分带有明确纪年的出土瓷器。例如青花孔雀牡丹图梅瓶,同类纹饰在其他时期发现较少,笔意淋漓奔放,时代特征明显,加之在靖江藩王墓亦出土类似器物,说明该件梅瓶可能是官府定烧产品(图一)。再例如“天顺年”铭青花波斯文三足炉,其器形属宋代以来流行的仿古样式,内底书“天顺年”三字,外壁书波斯文,内容为萨迪《果园》节选,表现的是对年轻人的道德训诫。波斯文出现在中国传统器物上,体现了中西文化要素在此时渐趋融合(图二)。将空白期典型器集中摆放,有助于让观众迅速形成直观印象。但是空白期典型器物数量少、品类杂,若无展牌的说明,观众恐不知其展示意图。这也恰恰说明传统的瓷器展陈方法,在表现空白期上略显无力。
以考古资料为主轴,是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以往故宫在展示考古发现成果时,往往是以院藏文物为基础,考古资料往往起对比或补充作用。此次由考古新发现做主角,是故宫在展览上的突破性尝试。2014年御窑厂珠山北麓出土的空白期瓷器数量巨大,此次展览尽可能地全面展现这些发现。第一单元中,以器形与纹饰等要素为标准,展示了空白期瓷器的新特征。例如瓷匜在以往的空白期瓷器所见较少;青花里海象外海兽纹,大量绘制于碗、盘、高足杯的内壁,可能是当时宫廷下达的一类定样。第二单元中,展览选取了使用新工艺的个别出土遗物,展示了空白期瓷器在釉色、成形、青料、纹饰等诸多工艺成就。而在第四单元,更是直接采用考古学理念,将考古材料予以全面展示。采用不同理念,在不同层次上使用新材料,的确让人感到拨云见日,但这也造成各单元考古材料比重不均。例如第三单元使用考古材料较少,像是院藏文物的自言自语;而在另一侧的第四单元,则变成了考古材料的盛大巡礼。不过这可能是在展览效果上有意为之,亦当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