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古琴:不应消失的美丽(组图)

古琴:不应消失的美丽(组图)

2018-06-20 11:45 文章来源:音乐基础知识课堂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4bf83b05737342aa8d02b37c1f157ee4

丝弦,一种文化态度

选择钢弦,还是丝弦?对琴家来说,不仅是一种个人好恶,还意味着一种文化态度。一众新老琴家,为丝弦的没落而痛心不已,但为了古琴的普及推广和传承又不得已采用钢弦。琴家吴兆基甚至研究出一种“偏锋”演奏方法来回避其钢弦的金属噪声。当然,也有一些老琴家倔强地坚守着古琴文化的“道统”。对他们来说,指尖触摸与天然蚕丝相亲的绕指之柔,在拨弄之间与天地相接、与历史气息相通的怆然悠长之气,是钢弦无法取代的。甚至还有一位叫唐士璋的美国琴家,20多年坚持为丝弦推广奔走呼吁。他把《太音大全全集》里的造弦方法翻译成英文放到网上,与全球古琴爱好者分享交流。而黄树志更是亲力亲为,数十年来亲身实践于制作、推广丝弦,已试验研制出“太古丝弦”,并经不断改良,品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他们的这些努力,其发愿纯粹朴素:即让丝弦文化不会在钢弦的冲击下失去传承,彻底遗落。

然而,丝弦发展的前景,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传统的丝弦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成本高,又无市场支撑,导致质量不稳、产量低微;国内唯一制丝弦大师方裕庭去世后,仅其小徒弟潘国辉传承衣钵。今天,市场上公开发售的丝弦品牌极少,除了黄树志的“太古丝弦”、潘国辉的“今虞丝弦”,便只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虎丘”牌丝弦以及常州“泠月斋”出品的“吴声”牌丝弦等寥寥几家。潘国辉每年只做两三百副,大多数被香港和台湾的琴家买去。如果不是一干香港、台湾琴家的刻意维持,丝弦技艺恐怕早已音断弦绝。如今,潘老已年近七旬,尚无正式传人;黄树志也年界高龄。把两岸三地的老专家全部算上,掌握传统古琴丝弦制作核心技艺的不到5人。传统丝弦制作技艺的传承,已是岌岌可危。

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对传承4000多年的古琴文化的认可和致敬。然而,相较之下,传承数千年的古琴丝弦文化却仍未获得应有的承认。纤纤丝弦,牵系着古琴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绵延传承的大命运。如果我们真的不小心弄丢了它,那么,我们失去的是传统文化中格外美丽动人的一个部分。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