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透过文物 看唐代的爆款服饰(组图)

透过文物 看唐代的爆款服饰(组图)

2018-06-25 09:21 文章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wx4x-heirxye9082303.jpg

唐三彩绘胡装女俑

TvsM-fzrwiaz7603710.jpg

《近事女》图(摹本)(局部)

女人上街总喜欢买包,今人以为这种习惯源自欧洲,事实上,我国古人也非常喜欢买包,特别是在唐代,当时社会上不论男女都对包包非常痴迷。造型不输“LV”的包包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近事女》图,约为晚唐时期绘制。“近事女”是指在家受戒的女子,此像画于高僧洪巩“影窟”正壁洪巩塑像之右侧,与左侧的比丘尼侍者画像相对照。这些近事女头梳双髻,穿男子靴衫,腰部系软带,是唐代风行的“时世妆”。她们右手执仗,左手持巾子,恭敬地站立在菩提树下。树干苍劲多节,藤萝缠树,叶子稀疏。这幅画最令人称奇的是,菩提树上竟然挂着一只造型非常时尚的挎包,这只挎包曾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甚至在国际著名奢侈品“LV”包中找到了同款。

事实上,挎包这种东西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然而唐代的“挎包”级别较高,其名有“紫荷”“承露囊”“金鱼袋”等。唐时不只妇女才使用挎包,连官员也常用这种包来装印信,并借以彰显身份。唐时官员的身份证形如鲤鱼,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唐代包包中最能显示身份的是“鱼袋”,鱼袋就是装鱼符用的。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官吏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据《新唐书·舆服志》记载,“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用金子装饰并盛放金质鱼符的鱼袋,称为“金鱼”或“金鱼袋”,这是当时最高档次的包。唐代文学家韩愈《示儿》诗称:“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唐朝低级官员出使国外时,常会借高级官员的紫金鱼袋抬高身份,谓之“借紫”。

西域风格的胡装

唐朝政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兼收并蓄异域文化,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呈现出一种开放态势。在开元天宝年间,西域文化大规模传入,妇女们或女效男装,圆领袍,头裹幞头;或学胡服,多穿翻领窄袖袍,头戴胡帽。唐代诗人张祜作《观杨瑗柘枝》:“促叠蛮鼍引柘枝,卷帘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诗中所说的“卷帘虚帽”就是一种唐代男女都戴的胡帽,它用锦、毡、皮缝合而成,顶部高耸,帽檐部分向上翻卷。

1960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了一件三彩骑马女俑,她头带胡帽,身着绿釉红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足蹬小蛮靴,双手持缰状,坐于一匹褐红色骏马之上,人物身姿俊秀窈窕,身下的骏马膘肥体健。在人物与马匹的釉色处理上,此俑与其他女俑多彩的釉色不同,马与人物基本以单色为主,简洁明快,从而更加有效地烘托出着男装女子英姿勃勃的青春与活力。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很别致的帷帽,唐天宝年间,妇女头戴帷帽已成为一时风尚。哈萨克斯坦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中有戴帷帽的妇女形象,其中一尊骑马女俑的帷帽用泥制,外表涂黑,以方孔纱作帷,帷裙垂至颈部。帽体高耸,呈方形,顶部拱起,纱帷连于帽檐两侧及后部边檐。帷帽帽体用皮革、毛毡或竹藤编织,外覆黑色纱罗等物。(宗合)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