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视。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的规定,2016年,我国开展了首次面向全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涵盖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举全国专家之力,基于课程标准和多版本教材,研发了美术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和工具,从基础能力、鉴赏能力、生活运用能力以及综合创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美术学业质量进行了监测,并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多层面、多角度呈现美术教育的状况,为美术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了依据。通过监测,学生美术学业成就和学校美术教育状况得以清晰呈现,并以此为依据审视当前艺术教育的实施状况和问题,为我国美术教育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各地区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美术教学是否可以评价?如何评价?如何测评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通过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高阶思维?如何实现真实性评价?
国际美术教育新动向
自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以来,国际美术教育朝着“面向社会的艺术,面向创造的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我们所坚持的美术教育的本质、终极目标并没有变,但对美术教育目标认识的视角、进行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应与时俱进,有所变化。我们要改变以往仅仅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对学校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在深刻认识美术力量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小学美术课程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建设两方面的独特功能,即美术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以创造力为优先发展目标的美术核心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从独特的角度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确保所有青年人获得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核心素养,我们就应为学生未知的未来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高品质的美术课程,让全体中小学生都能获取丰富的美术学习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经验迁移至自己的学习、人生以及当代和未来的社会之中。目前,各国的美术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一些帮助中小学生发展创意思维的有效美术课程与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均具有体验与互动、现实与虚拟相连接、跨学科等特征。例如,艺术家进学校,与美术教师一起开展指导学生鉴赏并创作富有创意的当代艺术作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旧衣服、废纸、有瑕疵的制品,进行环保再设计,予以新的价值;激励学生灵活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主题式美术创作活动;以跨学科和多学科交融的方式制定地方性课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现状等。
何为有效美术学习评价
美术课程与教学方法的这些转变能否有效执行,其关键之一就在于学习评价是否有效。在国际美术教育发展方向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指引下,以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的现状为基础,参照各国经验,笔者提出进行有效美术学习评价的几点建议:
第一,注重表现性评价。高品质的美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开展独立试验和探索的时间,学习评价中就应将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并重,特别提倡以建立美术学习档案袋的方式开展评价活动;优质美术教学提供更多机会,引导学生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审美判断,学习评价中就应较少强调掌握一些技术或技能,更多强调审美品位,并对创造性活动中必须承担的风险给予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