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当代性问题(组图)

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当代性问题(组图)

2018-07-18 09:32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元四家(雕塑)  李象群

王宏剑的油画《楚汉相争——鸿门宴》通过对《史记》中相关文本的分析,提出“一个场景六个视点”的画面设置,构成画面主体形象之间的相互观看,展开这一历史事件,其视觉焦点又凝聚在“舞剑”这一中心环节。王宏剑说他很喜欢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有感觉,一开始就选定了这一题目。这感觉背后就有意象性的东西在支撑着,所以他画得比较顺手,能够从画面的主体形象反观自身,在潜意识中寻找对应点,使画面成为自己心理投射的一面镜像。这与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理论中的反映论不同,他的绘画主体形象只不过是视觉上的虚像,具有启发性。画面主体形象对创作主体的“反观” ,即“你如何看我” ,成为主题性创作中一个逆向性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开启了在这一个双重视野下的对话。不同主体在不同境遇下的对话活动被创作者注意到了,必然影响着其创作思维及创作方式。因为作品一旦投放到社会的公共空间,与观众同样也构成一次对话,其对话现场的主体会再次发生变化。

所谓“现场” ,指的是主体的在场,但不是单一的主体,包括作为主体性而存在的被激活的艺术形象本身,或者说是作为文本的主体而存在的艺术品本身。作者是否要考虑作品的这一公共性问题?是否要考虑其作品中话语结构的开放性问题?因为作品产生之后投放到社会的公共空间,与观众同样也构成一次对话,不同的是主体变了,对话的方式也变了,内容也不一样了。

这里,不存在着客体问题,因为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但作品的主体性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即可讨论其话语结构的开放度。开放度愈大,对话的空间也就愈大,其意义的发散也就愈加活跃。

如李象群的雕塑《元四家》就属于这一类型作品。就结构而言可分两部分,一是单体形象,二是组合关系。而李象群塑造单体形象时,首先依据他对人物精神气质的理解,并寻找其作为历史形象生成的要素,如艺术成就与个性特征,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包括宗教信仰与接人待物的癖性,利用那些坊间流传的口头资料,形成综合性的意象,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塑造人物,在不少细节上采取含混的手法,突出其意义的象征性,实际上也将具体的形象符号化了,人们在观看时也不那么纠缠于细节的真实性。如表现“黄公望”兴之所至,不循常规的意态,表现“倪瓒”的孤傲与一副不合作的姿态,如此等等。同时他还在材料上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如同一造型分别用白铜、青铜、钢丝、石膏、树脂着色及利用棉布肌理等特殊材质塑造成型,材质本身的观念性也进入,并且寻找能与之对话的新空间。而在组合关系上,李象群这一作品的开放性就完全体现出来。在当代性问题上,就是意义碎片化之后的结构重组与语境重设,避免结构的“固化”与语言的“僵化” 。

当代性毕竟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其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主要是在创作理念上发生影响。本文之所以采用“平易近人”这一主题词,也就力图证明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主体性问题上的新思考,在形象塑造上所呈现的平民意识与民主精神,避免话语霸权,创造一个共融互生的意义空间。“平易近人”还涉及平面性与主体的多元性、风格的多样性,涉及话语姿态与话语面孔这类具有明显主体特征的形象问题。正是这种开放性,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也就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被再度激发,不少传统的理念被唤醒,不少历史的主题获得重新阐释的机会。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