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人物图带盖奖杯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3月16日,由天津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海丝撷珍 重彩华章——广彩瓷器300年精华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展览按广彩发展历程分为“初见华丽”“式多奇巧”“金碧耀眼”“探新与低迷”和“传承与创新”5个部分,精选200余件(套)精美的广彩瓷器,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示广彩的发展历程和其独特的魅力。
绚彩华丽 金碧辉煌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闻名于世,是清代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绘瓷器品种。当时,广彩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再根据外商的需求,在素瓷坯上加以彩绘,经过700℃至750℃烘烤而成。广彩始于清代康雍之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流传至今,成为享誉中外的瓷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次年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此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随之增多。西洋重华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时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此时无论是师傅还是颜料都来自景德镇,大多依照景德镇彩瓷纹样绘制,仍带有较多的景德镇彩瓷的痕迹,色彩对比度不像后来的那么强烈。
17世纪至18世纪,广彩逐步形成鲜明个性之时,同时也正值欧洲洛可可风尚和中国热风靡之至。因而作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广彩瓷器的器形有部分模仿自西方的银器;而纹饰亦大量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妙曼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19世纪以后,广彩因市场的变化导致了风格的突变,构图丰满、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风格成为广彩的典型特色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