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刘艺:书法评选中的模糊理论(图)

刘艺:书法评选中的模糊理论(图)

2018-08-15 11:5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刘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815115835.jpg

几年前,一位朋友闲谈说:“你看起来不像五十五岁的人,显得年轻。”我问:“像多少岁?”他说:“像五十三四岁。”我听罢不禁大笑。问我年龄几何并认为像多少岁的谈话已无数次,但没有谁像这位说的这么精确。我的外貌比我的年龄年轻一至两岁!人的生理年龄年轻些,有的则显得老一些,这都属于模糊感觉,不可能很精确,也没有必要要求其精确。若把凭感觉得到的生理年龄与日历年龄的差数精确到一至两岁,反而是不科学、不精确的,也是好笑的。

由此联想到,书法选评也存在精确与否的问题。审查作者稿件,常发现所谓的硬伤,包括文学内容的差错、文字的误写等,这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水准。“硬伤”属于可以精确确定的问题,稿件是否因有“硬伤”而落选,较易把握。还有一个功力问题,也不难判定,可以用强、弱、有、无来划分,功力弱的稿件会很快被淘汰。以上两点在评选标准中属于可以精确界定的项目,如果其他项目也能够精确化,评选岂不简单易行!可惜,进入深层次的内容,诸如作品的格调、意境、风采、神韵等等,就无法用是、非、对、错来明确规定了。它属于与精神相对的模糊范畴,是书法评选中较难把握的内容。

多年来,人们不断地对书法评选和评委提出批评与建议,这是好现象,说明广大作者对书法创作和展览很关心。不少批评言之有理,于事有益。但由于对评选的实际情况与内在规律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未必合理,有一种经常提出的批评是,评委以个人爱好定取舍(戏称评委“好色”),评选有失公正。似乎必须放下个人爱好,以又超越自己的客观标准去肯定不喜欢的作品才是公正, 可是,超越个人的客观标准从何处来?谁有能超越评委的感觉代为制定?没有这样的先知者、先验者。如果有共同的标准,也只能是在不同的个人爱好者基础上求得的共识。个人爱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高不高的问题。如果个人爱好侧重于循规蹈矩,那么平庸之作便易于过关;如果个人爱好在于格调高雅,那么甜俗之作便难取悦。可见,评委所爱之高低,与入选作品水准之高低有直接关系。在模糊范畴内,评委更须有高水平的爱好与眼力,才能少遗漏有个性的好作品。现在,评委个人爱好并不是表现得很强烈,而是较隐晦,唯恐招来“不公正”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给评委表现个人爱好的机会,这有利于增加了解,做好深层次的评选工作。

 还有一类经常能够听到建议的是,评选办法应当定量化。一是按照书体评选,以便对于书体的作品进行具体比较;再就是给作品打分,是评委在“可”与“否”之间多几种选择,让平均值去决定作品的命运。这种定量性的评选办法在一定的场合是可行的,譬如少年儿童书法评选,便可以采用打分法。这类稿件属于习作而不是创作,习作的高低可以定量地分为几等,用分数加以表示。

打分法,要求被评比的事项能分解成若干物理量,有明显的可比性。体育比赛中,凡能用距离(高度)、重量和时间计算成绩的,都直接用C.G.S制表示。不能用以上物理量表示成绩的,多用计分表示,体操、跳水等项目,便是用打分法给出成绩。打分仍依据高度、速度、难度等可比较的量,制定细致的标准,不但裁判员能不迟疑地给出某一运动员应得的分数,就是运动员甚至观众,也能根据动作完成的情况推测出大致的分数。可见,这类打分法定量较明确,容易掌握,便于实行。

近些年,电视台举办的歌手比赛等等,也有用打分法评定成绩,但给分标准及方法似乎与体育比赛不同。我曾经问一位担任电视比赛评委的朋友:“为什么评委给分很接近?”他告诉我,主办单位规定,参加决赛的歌手得分应在九点六分以上,这样评委只需在小数点后第二位作文章即可,所以得分相差无几。如果是这样规定打分标准,则与体育比赛相去太远,似乎不够真实。其实也没办法真实,因为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有其模糊性,不可能用分数准确表达出来。

高档次的书法展览,譬如全国书展,参加作品一般均已进入创作,其中不乏个性较强的创作之作。评选较高水准的作品,不能像对待小学生的习作那样,规定功力不足扣几分、错别字扣几分、败笔扣几分、描补扣几分,只能是打艺术印象分。这就回到了模糊范畴,在这里,评委主要靠感觉(印象)来给分,评委的爱好决定着分数的高低。可以说,很难找到共同的评分标准。

将打分法和投票法作一比较,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采用投票法评选,个性强的或带有探索性暂不被理解的创作,或许得不到多数票。同时,数量较多的中庸作品因得票分散也不会轻易通过。采用打分法评选,个性强或带有探索性而不被理解的作品,或许得不到高分,但许多中庸作品却会以中、上等得分而获得通过。1989年春天第四届全国展入选作品评奖时曾试用打分法,结果四平八稳 的作品因得分多而纷纷入围,挂出来再看令人失望,只好推翻重来,仍用投票法选出一、二、三等共五十件奖作品。为什么打分法会使中庸之作易于入选呢?

原因是:用投票法评委只有“可”与“否”两种选择,中庸作品大都会被否决;用打分法例如五分制,评委便多了三种选择,即使中庸之作得不到五分,也可以得四分、三分或二分,无形中增加了入选机会。这个问题容易被忽略,但对评选结果影响很大。

关于按书体评选,其思路与打分法相通,也是想把模糊问题弄得精确些。相同书体的作品挂在一起似乎便于比较,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然。1984年第二届书展评选时,试用过按书体评选的办法,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工作人员将来稿按书体划分时,在草与行、行与楷、楷与隶等书体的结合部分,很难一刀切断;各书体内又须细分为若干类,如大小楷等,既费时日又无法分清。其次,相同书体的作品数量很大,如行书类就有上千件,在不太大的室内无法同时挂出,达不到比较的目的。即使勉强挂出,其密度使评委难以详视,以致许多作品未被投票。第三,评委精力有限,不能长时间观看作品,按书体评选却要拉长时间,易使评委陷于疲劳,形成前紧后松。以上情况足以说明,按书体评选并非最佳办法,不宜在来稿较多、水准较高的评选中采用。但是,分书体评选也不是全不可行。评选获奖作品时,将数量不太多的候选作品按书体分类,有利于选出品种较完备的获奖作品。

以上所举对评选工作的批评与建议,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希望书法评选能更精确,希望有一种超越评委自身局限性的完善标准。据此评定一切作品,而且同类书体同时评比,以得分多少定取舍,似乎这样评选更加合理。这样的愿望虽无可厚非,但它与书法评选的模糊性相抵触,因而无法实现。面对模糊事物,不可能做出精确的度量。例如“神采为上”是与形质相对的模糊表述,对神采不但无法测量其轻重,就是用言语描述也难以具体,正所谓其奥妙尽在不言之中。对模糊问题,应当让评委各自去感受,去判断,不必非要说清为什么肯定哪幅作品和否定哪幅作品。若再要用五分制衡量每幅作品,时刻记清什么作品该给五分,什么作品该给四分,评委岂不成了“机器”!承认书法评选中的模糊性,尊重评委的个人判断,评选才能在符合客观规律的轨道上运作,书法评选的模糊性,与书法审美的模糊性是一致的,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阐述,本文只是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舛误之处,尚望方家不吝指正。 

此文转自孟云飞主编《翰墨人生》。最早发表于1994年11月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年会,收入《书法创作与评审》论文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