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林徽因等毕业于美国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所留下的(组图)

林徽因等毕业于美国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所留下的(组图)

2018-08-20 13:5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现场

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以具体案例系统性梳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

展览开幕之际,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童明表示,现代建筑不止是通常所说的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的建筑发展,更是和此时此刻整体的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当下存在,基于这样的视角,在探讨建筑时,不应该以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进行区分,而要关注建筑设计内在的思维方式。“第一代建筑师当时的思考已经非常先锋和前卫,”他感叹道。

专业成绩单、建筑作业、水彩画、毕业合照……这些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批建筑师留下的史料分布在博物馆五层的展览空间内。展览第一章中的这些物件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陈植等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者的求学经历,也代表了他们用建筑与那个时代所进行的对话。这批建筑师在宾大接受了“布扎”教育,这种教育体系源于巴黎美术学院,吸收了古典传统,并强调建筑构造和建筑绘画的基本训练,技术和艺术并重。在16世纪的法国,“布扎”所培养出来的建筑师为城市带来了恢弘的建筑,而四个世纪以后,中国的第一批建筑师又将其带回中国,用建筑来回应时代的变革,中国的建筑开始具有“公共性”,承担了扶持教化等责任。

对于毕业于宾大的第一批中国建筑师而言,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经历着变革的中国城市,是他们毕生所要探求的问题。童明认为,所谓的“现代性”并非外在形式,也不只是时间维度上的分类,而是对于当下社会的回应。从这一点上看,进入现代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所留下的建筑已经非常“现代”。而反观时下的中国城市建筑,仍常常困于对外在形式的一味追求,或是对国外建筑的“照搬”。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谈及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童明曾引用杜尚的话探讨当代建筑,“这些棋子本身不好看,好看的是下棋的这种形式。”对于建筑而言,其背后的那种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精彩所在”,而这种思维方式基于对当下社会背景、对本土建筑根系的了解。

展览第二章呈现了这批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大上海大戏院、美琪大戏院等等。透过图纸和老照片,能够看到1920年代初至“抗战”之前,上海城市的变迁,以及建筑师们的回应。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