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聚集历史的“碎片”,反思“现代性”的觉醒
记者:作为建筑师,面对这样一个以建筑为主题的文献展,您在整个展览的空间布局、展品之间的关系上会有些怎样的考虑?
童明:这个展览的主题是关于建筑的,所以我想,我们用来展现这些文献资料档案的空间,也应该是“建筑”的,但是采取哪一种建筑方式,任何的风格流派、有标签化的建筑,似乎都不适合,因为它既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也不仅仅限于那个时代,所以我觉得应该采取一种更加抽象的原型化的空间方式去表达。所以选择“四合院”来做这个空间载体,一方面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和这个展厅它实际提供的条件相关。这个“四合院”是抽象而普遍的空间结构,你可以从中看到北京或苏州等地方的合院住宅,也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那种四合的庭院。
所以这应该是最古老的一种栖居方式,“四合”对外形成了一种保护。对于过去的人,他的外界环境比较陌生和危险,采用“四合院”是一个有保护性的状态,但是它在内部又形成了一个相对有共同性的地方,呈现向心性的姿态,所以它也代表着人类的一种集体性。
这一代建筑师其实相对也是一个集体,但以前我们都把他们分开去看,比如研究古典建筑的、研究现代建筑的等等。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进行一个整合的话,我觉得我们会对于那个时代有更完整的视野,能够看清楚更多的问题,这也是整个展览的一个初衷。它不仅是一些史料的陈列,而更多的是能够把平时分离的、散落的、割裂的因素聚集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