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现场
邢台市美协主席、邢窑文化研究学者、本次研讨会学术主持姚卫国
邢窑研究学者常喜良、贾成会、贾永禄、李恒坤等从邢窑烧造的工艺特色、邢窑考古发掘的回顾与思考、邢窑透影瓷的技术革命与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对邢窑的误解与认知等方面,结合几十年的实践经历进行了论述和交流。
内丘县原副县长、邢窑研究学者常喜良以“邢窑烧造的工艺特色”为议题展开了论述。唐代邢窑之所以能够烧出美轮美奂的精细白瓷,成为深受皇家和达官贵人喜欢的贡器,除了当地的原料优势之外,烧造工艺也极为重要,包括细致的原料加工工艺、严谨的修胎工艺、独到的施釉工艺,高超的烧制工艺和丰富的装饰工艺。这些先进的工艺技术,体现了邢窑工匠的非凡匠心和智慧。
内丘文保所所长贾成会做为邢窑考古发掘的亲历者,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邢窑20至40年代、50至70年代和80至90年代三个不同阶段的邢窑考古发掘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思考。
李恒坤(《地方志》工作者、邢窑研究专家)从邢窑的创烧时代、“南青北白”说、“类银类雪”喻、邢窑的技艺传承、神秘性、装饰性、款识、贡瓷”与“官窑”等方面提出了理论界对邢窑的八大误解问题,对文献、报告、论文中的理解误区和错误引导进行了纠正和实物证明,这是他对邢窑收藏、研究、反思的实践经历、情感投入和意识升华。
贾永禄(内丘县邢窑研究专家)以“隋代时期邢窑的里程碑意义”为议题,在邢台市文保所进行过多年的邢窑文物标本的梳理工作,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他强调隋代透影白瓷的创烧是邢窑烧制技艺的巅峰,它引领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
来自国内外艺术院校教授、艺术家、艺术理论家Manuela Lietti、郭鉴文、刘维时等从全球性视野和当代艺术的角度讨论邢窑白瓷的传承与现代发展趋向,思考陶瓷语言与艺术空间、人文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Manuela Lietti(意大利独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从全球性视野和当代艺术的角度思考陶瓷,思考陶瓷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陶瓷是一个小宇宙,是对自然、科学、文化、人文、体验等多元的展现,同时也能够保有生活气息,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她说陶瓷材料里有中国人思考方式的DNA,被赋予着一种民族性的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艺术家面临着如何挑战这个传统材料和思维认知的问题。对邢窑的现代发展趋向问题,提出“资源整合,多元推广”的建议。
郭鉴文(天津美院教授 版画系系主任)从艺术审美角度表达对邢白瓷的新理解,关注白瓷的器形的空间感,作为经典艺术门类的陶瓷语言,如何从传统向当代进行转化,如何突破固化思维,结合当下审美,进行现代艺术化的呈现。强调白瓷艺术品的公共性价值和意义。在美术学院与外界资源平台对接方向上提出学院派的新思路。
刘维时(北京刘知白艺术馆馆长)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打造好地方环境和平台,加强文献梳理,在保证基础材料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材料,以开放的心态,创造研发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
朱晓磊(本次展览总监)从邢窑泥性的地域性特色、邢窑白瓷器物造型、白瓷的精神方面进行了阐释。在邢窑现代发展问题上,从真实历史信息的传播、市场价值的认知度、材料资源的合理利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提出可实施的指导性建议。
与会嘉宾以邢窑为主题,从不同角度依次进行了有态度、有观点的发言。
邢窑文献馆馆长、策展人杨松岩说:“三十年的守护者奠定了邢窑的根基,精进的新锐力量是现代邢窑的发声,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性胸怀,立足本土,放远世界的思路和眼光,接收各样呈现形态并精准定位,打造高平台。平台是母体,孕育着邢窑的新生态”
最后,学术主持姚卫国从以“邢窑从何处来?”为议题,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很实用的论证,未来邢窑文化的大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能人志士共同铸造,我们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和智慧,人人有亮点,人人有觉悟,各尽所能,为邢窑的大发展献力献策。今天的研讨会可谓集三十年发现以来的论点之大成,有感动、有感情、有亮点、有观点,扎实、务实,对邢窑的研究和发展有指导性的意义,谈的痛快,谈的放松,又不失严谨。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也是一次亮剑的机会,也是一次火花碰撞的机会,更是一次根的回忆。这次研讨,我们已经超越了项目研究的本身,是对邢窑大发展、大开发的总结,涉及到邢窑的社会性课题,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邢窑白瓷作品巡展’项目让更多的人来知道邢窑,通过项目能够锻炼出一大批精锐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让我们看到了邢窑的希望和未来,以及邢窑人的自信,为了这个自信,为了这个梦想,希望邢白瓷巡展项目组委会不负重托,两年六地,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