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了大量本土传统型画廊的北京琉璃厂文化街
萌芽发展期:现代画廊初现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的10年是中国画廊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谓萌芽期。在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思潮影响下,艺术家秉持着理想主义热情,对西方现代美术样式进行模仿,几乎演绎了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在艺术市场层面,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催生了商业画廊的产生。随着当时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部门下属的部分公司将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以方便外国游客购买。在当时全国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的旅游城市,出现了商品画和装饰画的中小型画店。
80年代中后期,经营当代艺术品的画廊开始出现。一批艺术经纪人、艺术家开始关注西方当代艺术,这直接促进了西方商业画廊在中国产生。自1987年起,北京地区不断出现以经营油画作品为主的小型画廊,这成为中国画廊的最早雏形。其中,王云开设的“醉艺仙”群体艺术画廊成了中国本土最早的画廊之一。1988年,何冰开办了“东方油画厅”,并在当年奔赴澳大利亚举办了“中国风情油画艺术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商业性画廊在中国内地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品最早出现在国际市场也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栗宪庭曾回忆,当时美国哈夫纳画廊在纽约做了一场中国油画展,代理的艺术家有陈衍宁、艾轩、王沂东等人,只是哈夫纳画廊在美国艺术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另外,当时美国西岸也有少量画廊展出中国艺术品,但作品风格偏“行”。
初步发展期:代理制的引入与本土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中国画廊业的初步发展期,属于第二阶段。1991年,已经在中国生活、学习了4年的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对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当代艺术极其着迷,并在当时的北京成立了中国的第一家外资画廊——红门画廊。布朗按照西方成熟画廊经营的方式去运作,实行签约代理制度,选择与年轻艺术家长期合作,进行展览、学术推广。然而,只有一家红门画廊来代理当代艺术品,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年轻艺术家的需求。
对当代艺术以及对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而言,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是1993年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当时由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利瓦主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引起了西方收藏家、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此次画展的轰动效应,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
更为关键的是,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开始得到认可,西方的少量画廊开始尝试经营中国的当代艺术。此事件也对中国画廊业的发展产生了微妙影响——由于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需求,以往因爱好兴趣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外国人开始有意识转变为经纪人角色,按照国际惯例代理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心理和意识上做好了接受画廊代理制度的准备。
与此同时,90年代国内艺术市场的其他环节同时发展,整体生态愈加完善。以上海朵云轩(1992年)、北京嘉德(1993年)等为代表的早期国内拍卖行开始先后成立,促使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另外,1993年文化部在广州举办了中国首届艺术博览会,推动了国内艺博会行业的发展。而也正是市场其他层面的不断深入发展,从而对中国画廊业的发展起到了催生作用,一批本土画廊在90年代不断出现。如1991年成立的北京世纪艺苑美术中心、1997年成立的世纪翰墨画廊、1999年成立的千年时间画廊等。
快速发展期:新千年后的井喷式增长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进入千禧年的2008年,第3个10年迎来了中国画廊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2003年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由此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另外,2001年申奥成功后,国内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在此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进入井喷发展期,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迅猛增长,并在拍卖市场中不断创造新纪录,“四大天王”(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便产生于此阶段。
在此背景下,画廊作为运作当代艺术的一级市场机构,其发展态势自然迅猛,国内画廊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到2008年,仅北京地区的画廊数量就已突破200家。在此阶段,国内出现了一些较为优秀的本土当代画廊,例如2004年策展人冷林创办的北京公社、2007年林天民在北京主持的大未来画廊;另外,包括长征空间、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星空间等画廊。另外,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在此阶段进入中国的画廊业,以美国的佩斯画廊、意大利的常青画廊、韩国的阿拉里奥画廊、比利时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代表的诸多国际知名画廊在该阶段陆续进驻中国内地艺术市场。这些画廊带来了西方画廊制度规则和操作模式,逐渐将艺术家、批评家、经纪人、媒体、博览会、拍卖行等不同角色串联起来,由此中国画廊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