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梵高到巴黎,那年的自画像还是土豆色的;1888年离开巴黎时,他的色彩和笔触已经完全变了,变得很“梵高”。在德拉克洛瓦摄人心魂的魅力下,钻研互补色成为梵高一生创作的核心。“红色,在绿色中就会显得更加鲜艳,即使它的造型不完整也依然如此。”在给提奥的信中,梵高谈论最多的就是色彩对比。
德拉克洛瓦,是梵高和同伴艺术家之间永远的话题,在1888年12月17日给提奥的信中,梵高写道:“高更和我就德拉克洛瓦、伦勃朗等人的作品谈了很多。我俩的讨论过度激烈,有时候我们说完之后都精疲力竭,就像耗完电的电池一样。”
梵高有一幅心爱的收藏,是德拉克洛瓦《圣母怜子》的黑白复制品,那幅画坏了,他很心疼,1889年9月19日前后,又照着临摹了一张。此时,他已经放下德拉克洛瓦的色彩,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色彩中了。
艺术史家肯尼思·克拉克认为德拉克洛瓦是典型的“浮士德型人”(斯宾格勒语),波德莱尔也说他是“浪荡子的最高级化身”。也许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才对他十分着迷。
2015年5月11日,毕加索油画《阿尔及尔女人(O版)》在纽约佳士得夜拍中拍出1.79亿美元,创下了当时全球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阿尔及尔女人》,毕加索一共画了15幅油画,与之相关的还有上百张纸本创作,“缪斯”是德拉克洛瓦画于1834年的《阿尔及尔女人》。德拉克洛瓦的手笔被称为欧洲最美的画,描绘的是1832年他在一位阿尔及利亚船长家里见到的活色生香的闺房景象,吸引了毕加索一看再看。
在1964年出版的回忆录《巨匠与情人》中,毕加索的情人弗朗索瓦·吉洛回忆道:“他常同我讲起他改编《阿尔及尔女人》的事,大概每个月都会带我到卢浮宫一次去研究原画。我问他觉得德拉克洛瓦怎样,他眯起眼睛回答:‘那个家伙啊,他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