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木斯,《东乌旗妇女》,布面油画,120cm×90cm,2017年
对于油画家来说,“如何画”和“画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画家的选择性难题。1978年以前,曾经有过“题材先行论”的时代,绘画的主题成为最根本的标准,而画的如何则为人忽视。而在1990年代以后大多数画家更多地关心是如何画的问题,面对日益开放的艺术世界,绘画应回到绘画本身,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和图式。但是这种艺术发展思路产生的一个普遍性的后果,则是青年一代画家对于宏大主题和叙事性创作的漠视与淡化。对于图像和观念的爱好甚至导致了对绘画本体的漠视,无论是学院派画家还是所谓当代绘画,对图像和观念的热衷导致了对绘画质量的忽略。评论家王端廷对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有尖锐的批评,指出其“主题和题材的肤浅,技术的粗糙,写实性油画缺乏精度,表现性油画缺乏力度,抽象性油画缺乏纯度。“当下的中国油画虽然还保持着庞大的创作人数和作品数量,但是在叙事性主题创作的构思和油画艺术的语言品质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平庸的状态,以至于一位著名油画家在某次全国性的青年油画展览终评中退出优秀作品评选。对于当下中国油画界来说,提升油画作品的质量,提倡油画语言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要求。对当下中国的评论家来说,分析当代画家的作品,重点是一种社会价值、道德判断,还是要考虑艺术语言方面的独特性?也许这种二分法的提问比较片面,但是如果回答说,这两方面都要考虑,也没有说清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