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联(行书)
先生早年专攻隶书,后转行草,近乡贤大家傅山之流变,自然饱含巧拙之大辩,深谙周孔之圣言。细绎先生隶书作品,在规矩谨严中仍能间出诸多变化。先生画家出身,科班艺术系高才,曾入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甚至摄影作品也获过国奖等等,艺术修养远非一般书家所及。从先生的行草作品中,可窥得青主遗韵,其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之纵横,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之豪迈,足显先生雄浑怀抱和万千丘壑之胸襟。能于通幅书法作品中变化如此之巨,非画家的本领无法想象,在当代书法名家中亦实属罕见。
先生虽著名书法家,并不为大名所缚,虽以变胜出,但与时风迥异。尤其近十余年来,赋闲未闲,壮心不已,更沉潜精研米家之堂奥,在变化中更深筑古法典雅之根砥,深入襄阳集古之精髓。概以老子三去“去甚,去奢,去泰” 及孔子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为尚,转跌宕为沉静,化波涛汹涌为流深静水,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熔古铸变。这种书风的趣尚很容易从一些临作中看出。如临蜀素帖,通篇有乱真之誉,但细及点画,则去形存神之妙比比皆是。
禅诗一首
至于临方圆庵记,更全以风神求之,增变中之古雅,求不变之变,亦可称与古为变,或变古铸我。最为精彩的一幅六尺行书立轴(书郑板桥,虞永兴和自作诗三首),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具体体现。顿挫中,顿而不滞;回挑中,挑而不轻。随体诘屈,因势成形。书道画境,是先生书法作品的独到之处。黑白相映,动静相参,甚至不拘泥于点画,疏密布置,更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错落迎让,行与行之间的气韵流通,致使通篇气势磅礴,峭拔之中筋骨具备,磊磊然不屈其节,隐隐然雅韵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