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吴历1677年创作《凤阿山房图》,上有王翚的题跋:“墨井道人与余同学同庚又复同里,自其遁迹高隐以来,余亦奔走四方,分北者久之,然每见其墨妙,出宋入元,登峰造极,往往服膺不失。此图为大年先生作,越今已二十余年,尤能脱去平时畦径,如对高人逸士,冲和幽淡,首貌皆清,当与元镇(倪瓒)之`狮林’、石田(沈周)之`奚川’并垂天壤矣。余欲继作,恐难步尘。奈何!奈何?癸未(1703年)嘉平,耕烟散人王翚”。“癸末”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两人都已年过古稀了。
王翚题跋中的“遁迹高隐”,既不是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生活,也不是像某些失意文人那样隐迹山林、与世隔绝,而是加人了天主教,奔走于城市乡村之间,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像苦行僧般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回望吴历与王翚的人生旅程可以发现,两人为同一年出生、是同学,又是同乡,都擅长山水画,据方豪《中国天仁教史人物传》考证,不但吴历从小受大主教领洗,王翚也从小领洗。在去北京以前,吴历和王翚走着相似的人生道路,为何从北京回来之后却出现如此歧异呢?
为了纪念第二次南巡盛典,康熙皇帝玄烨亲自下诏,决定以宏大的绘画叙事方法记载此行经过,具体由内务府曹荃负责监画。主持绘事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骏业,于是便推荐自己从画的老师王翚担纲,他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1691年开始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受康熙皇帝褒奖御赐“山水清晖’四字,因而又号“清晖老人”,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