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凤凰涅磐2018中国鸟虫篆艺术精品展在京开幕(组图)

凤凰涅磐2018中国鸟虫篆艺术精品展在京开幕(组图)

2018-09-28 18:5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背景资料

中国鸟虫篆艺术研究成果介绍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什么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三个活起来?因为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的真正价值,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中蕴含着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参悟玄机,也是我们学习为人处世,体悟人生之道的重要方法。中国文字从创建到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我们的根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压舱石,这些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书写在古籍里的鸟虫篆文字内容广泛,它从原始的符号刻划中生根,从商鼎周彝的图腾中走出,从夏商的甲骨中脱变,演绎为青铜时代的辉煌,秦汉时期的时尚,经过唐宋元明清的淬化,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标识之一。鸟虫篆艺术研究院院长王祥云四十年坚持不懈研习、传承鸟虫篆,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古文字鸟虫篆的表现形式,创作一幅幅书法作品,创造一件件精美器物。先后在瓷器、紫砂、石雕、玉雕、木雕、汴绣等领域开发成功,形成了鸟虫篆文化艺术的传承产业链,他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 他们担起传承古文字的责任!

1、鸟虫篆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1)中国文字艺术在这里起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河南漯河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上,就有11000年前的文字刻画符号。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原始刻画符号→图形文字→甲骨文、鸟虫篆→篆书、鸟虫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固化为现在使用的文字。

在这个传承链上,篆书是一种古文字,鸟虫篆是中国艺术文字的先声,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2)鸟虫篆贯穿整个历史时代

鸟虫篆起源于商代。作为一种皇家专用文字,其发展历程则经历了商代→周代→秦代→汉代→魏、晋→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奴隶制社会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晋代以后篆书不再使用,而鸟虫篆作为艺术在宫庭中传至清代咸丰年间。

(3)鸟虫篆在书法史上的传承

书法史上曾经形成了一个从东汉至唐代,跨朝代的联结与传承,源头是蔡邕。以蔡邕为代表,通过师承关系传承鸟虫篆等书法,这个师承关系传承是:蔡邕→蔡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虞世南→歐阳询→陆柬之→彦远→张旭→李阳冰→徐浩→颜真卿。在这个传承体系中,有很多是有名的书法家。

2、鸟虫篆是宫廷文化,也是大众的宠爱。

鸟与文字构成的鸟虫篆,不仅是一个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自身具有建构功能的精神主体,兼备自身所指和非所指两种功能。鸟虫篆是宫廷贵族文化,古代帝王对鸟虫篆宠爱有加。按照历史朝代排列,历代都有喜欢鸟虫篆的皇帝。从商祖王亥到春秋十三国诸侯,从秦始皇开始,到清咸丰帝止,经历了商祖王亥→楚、越、吴、蔡、宋、徐、曾、申、许、晋、齐、邾、中山十三国诸侯→秦始皇→汉高祖、汉灵帝、汉献帝→曹操、曹丕、曹睿→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宋太祖、宋徽宗→元文帝→明世宗嘉靖、神宗万历、思宗崇祯→清咸丰的漫长过程。为我们留下了皇帝独爱鸟虫篆的专属故事。

鸟虫篆文化能够如此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足以说明鸟虫艺术在中国文化创世时期的重要示范作用。

3、鸟虫篆是秦汉时期全国通用文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灭掉六国文字,单独把鸟虫篆留下来,作为秦代八种官方使用文字,并让玉工孙寿刻制金印,“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从汉武帝开始,规定认识三千个鸟虫篆字,才能为官。大臣奏章必须鸟篆盈简,否则,打回去重来。汉灵帝为学习鸟虫篆,专门在洛阳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艺术大学,鸿都门学。东汉王莽改制,变八体书为六体,鸟虫篆仍位列其中。唐太宗把鸟虫篆作为礼品赏赐大臣。

鸟虫篆文化作为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在全国通用,足以说明鸟虫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初创时期的重要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薛冰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