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2018年10月9日下午六点半,“中国艺术的传统性和当代性”讲座与学术对谈活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栋华集团、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会上嘉宾的发言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让初秋微冷的晚上校园内的学术报告厅热烈而纯粹。
本场学术活动共分三个部分,一场讲座与两场对谈交流,讲座的主讲嘉宾是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中国、韩国、南亚东南亚艺术部门主任、弗洛伦斯和哈里斯隆中国艺术研究员史蒂芬·利特尔(Stephen Little);对谈活动的嘉宾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美术史家、当代艺术批评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叶剑青、美籍在华艺术家秋麦(Michael Cherney),由纽约华栋集团CEO戴一帆主持。
主讲人:史蒂芬·利特尔(Stephen Little)
利特尔:有问题意识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利特尔主要从他策划的中国古代艺术展与中国现当代的艺术项目展开了他的演讲。
利特尔首先谈到自己对中国艺术有兴趣的原因,一方面源自他幼年在南亚的生活经历,一方面源自在大学时代接触到了东方图像:被收藏在日本的牧溪创作的《渔村夕照》(《潇湘八景图》之一)是他见到的第一件中国画,从此他便对中国艺术很痴迷,他在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基于图片完成了对云冈石窟浮雕背景元素的文化研究。在博物馆任职之后,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画真迹,这对他的研究有了更大的推进,于是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中国书画,尤其倾力于对明代画家仇英的研究,深入研究其交友圈层问题,及仿仇英作品的图像对比研究。利特尔的经历证明了掌握材料对研究的重要性。
利特尔随后介绍了他目前任职的美国西部最大的美术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及展览情况,因为现任馆长麦克·高文(Michael Govan)先生的支持,目前馆内的工作重心被放在亚洲及拉丁美洲的艺术收藏研究中,所以利特尔已经在馆内策划完成了三场中国艺术的展览:分别是2014年《日本藏中国绘画》(Chinese Paintings from Japanese Collections)、2016到2017年《别有天地》(Alternative Dream:17th-Century Chinese from the Tsao Family)、2017到2018年《吴彬·十面灵璧图卷》(Ten Views of a Lingbi Stone)展览。基于在展览中与中方的良好合作,利特尔的研究视野已经扩展到中国的本土收藏品中,因此,他在研究仇英的时候得以运用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市博物馆的收藏,通过完整地解读作品,包括题跋,利特尔完成了与仇英、文征明、项元汴、董其昌、王时敏的时空对话。
此外,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目前收藏有虚谷、赵少昂、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近代名家作品若干,利特尔认为LACMA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关注会增加。对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收藏展览是目前馆内的重点之一,他们藏有李华生、刘丹、李津、林天苗、郑重宾、海波、王冬翎、王无邪等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绘画、影像、装置作品300余件,在所列中国当代收藏中,利特尔将秋麦,这位美籍在京的艺术家也列于其中,可见他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是广义的。明年六月,由巫鸿策划的《物的诱惑》展览即将开幕,展览邀请了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这将是美国洛杉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势必会加深美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及兴趣,我们也期待能通过展览反观美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观点及态度。
由于青年时代读过《道德经》,利特尔还尤其对中国的道教艺术感兴趣,2000年,他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工作的时候策划了一个道教大展,以“道教宇宙观”、“阴阳观”、“气”、“五岳”等为主题,共展出了150件作品。他认为在汉代晚期道家学说由哲学向道教的宗教转化过程中,神明的视觉化形象的生成过程是值得研究的。完成对道教艺术的探索之后,接下来,他正在筹备2020年的佛教艺术展项目中,试图探究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及开花结果的过程。讲座最后他向大家展示了他在艺术品看到的扩文化问题,比如在17世纪荷兰画中的中国瓷器、唐卡中存在的罗汉形象、佛经插图中的尼泊尔风格影响的出现等。
对谈嘉宾:尹吉男
尹吉男:当下美术史学者无法跳脱董其昌所建立的传统文人画体系
利特尔精彩的演讲引出了接下来的对谈,他跟尹吉男、叶剑青、秋麦三位嘉宾展开了一场围绕中国古今艺术史框架建构、东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艺术的观看基础、在泛图像化背景之下的当代艺术创作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讨论。
利特尔和尹吉男两位学者就西方人与中国人看待中国艺术角度的差异、对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共处一室的当代展览模式的看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尹吉男从自己的考古学学术背景出发谈及了中国学者是如何看待古代美术材料的。在考古学的工作成果之下,当下学者书写的美术史是从旧石器时期一直梳理到现当代的,以董其昌的文人画线索梳理的美术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董其昌没见过仰韶文化的古物,他的中国美术史观在当下看来是局限的。尹又延展性地谈及了董其昌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及其建构的美术史对当下中国美术史学的深刻影响,反思了当下美术史学者无法跳脱董其昌所建立的传统文人画体系的问题。尹指出,中外学者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上主要差异是:像方闻、高居翰等国外的学者注重搭建美术史的框架,而中国学者擅长用材料做个案研究。外国学者的工作像是为图书馆、博物馆作书架上的书籍目录及收藏指导,而中国学者的个案研究则是基于材料的深入挖掘。起初中国学者用移植来的西方理论体系研究中国艺术,到2000年后,中国学者在方法论上有了进展,现在中国学者已经与西方学者间有了对话的基础及必要性。
传统与当代作品共展是不易的,展览不是简单的对展品的陈列,办好这类展览,能为观者造就一个穿越古今的沉浸式舞台,办不好就会办成“潘家园旧货市场”,无所谓古今中外。
利特尔回应道: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时,西方学者也深受董其昌理论的影响,甚至把他奉为“神明”,在传统中国画的展览中,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点,但是董其昌终究也是凡人,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董其昌不是死板的理论家,公众视野下的董其昌与私下的董其昌是有别的。中西文化有别,中国历史悠久,中西方的史观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保持了两千多年不变的书写体系之下,中国史是门复杂的学问,对于外国学者来说更对此深有体会,研究中国美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对谈嘉宾:秋麦(Michael Cherney)
对谈嘉宾:叶剑青
艺术创作是否要迎合东西方不同受众的审美习惯
第二场对谈,因为艺术家叶剑青与秋麦的加入而更加令人振奋。基于今天的主题,针对于艺术创作中是否要迎合东西方不同受众的审美习惯的问题给出了回答,秋麦的创作深受中国艺术的影响,他付出了很大努力学习中国传统,但以自己擅长的摄影领域来讲,受众不只是当下的东西方观众,更有可能是几个世纪之后的观众,抛弃一切桎梏的摄影更有当下的价值。叶剑青直言,这一代人成长在东、西方还存在差异的时代,西方的观看是在小孔成像的方法,是从一个点出发观看世界,而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法是在游历中形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官接触的,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多是长卷、立轴,是用于“卧游”的非局部绘画,这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自然观,但当下是摄影泛化的时代,中国艺术也趋于图像的简化和廉价,此时我们应该注重技法的创新,回归东方的传统气韵、笔墨问题是必要的。尹吉男指出,在泛图像化时代,艺术史家、批评家挑选图像建构历史,看似在梳理清晰的线索,但实质上,这种工作造就了文化多元还是统一是值得提问的,在所谓权威视角的建立下,我们是否剥夺了观者观看艺术的自由?艺术家是否也落入类别性生产的窠臼?在艺术领域,我们要自由还是秩序?美术馆、博物馆的剧场空间是有限的,基于博物馆的观看规则,艺术家争取视觉冲击力的时候是否就放弃了部分自由?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利特尔认为全球化的蔓延、市场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家需要自我审视,自我批评,持续挑战自己,艺术家的创作应该建立于某个关注点,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要保持一定的批判的态度,以区别好的艺术家与鱼龙混杂的人也是必要的,我们也要习惯性思考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并有所选择。
主持人:纽约华栋集团CEO戴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