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故》,爱德华·蒙克
国博、上博将举办蒙克艺术展
《生命之舞》(1925),爱德华·蒙克
2019年的蒙克艺术展将是蒙克美术馆第四次将蒙克艺术品带到中国。此前蒙克艺术曾在中国展览过3次,1961年在北京,1983年在北京成都和昆明,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在上海,当时国王和王后也出席展览开幕。
新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展览除了给更多中国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接触这位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作品的机会之外,还能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艺术界的深入交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经过长期筹备,国博携手上博及挪威蒙克美术馆,于2019年8月在北京、上海举办蒙克美术大展,展出百余件蒙克各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艺术家的苦闷、彷徨、挣扎与思考,深入了解他艺术的独特之路。在此之后,挪威蒙克美术馆也将展出来自国博、上博中国艺术家的优秀作品。
“这套书及接下来在国博、上博的展览,必将为蒙克艺术赢得中国新一代的年轻观众们。”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说。
延伸阅读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挪威画家,也是表现主义绘画之父。其父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他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了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蒙克于1880 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1889 年改变传统画法创作变体画,后获得机会去法国留学。在法国,他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并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
死亡与变形
《病中的孩子》是蒙克童年时代对家庭痛苦遭遇的一个回忆。作品创作于1885年至1886年间,当时蒙克不过二十岁出头。这幅未经修饰、却令人心碎的临终场景一直萦绕他心头,以至于他重画了六次。在1907年版本的《病中的孩子》中,表现主义点亮了画面的色彩,但其中所表达的痛苦却未曾减弱。此画描绘了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肺病将夺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脸色苍白,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这个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地埋藏在蒙克的记忆里。 画面油彩用得狂放、随意,看上去像一幅草稿。整幅画面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
蒙克童年时母亲和姐姐都相继死于肺病,后来父亲和一个弟弟又不幸去世,妹妹患了精神病,这种家庭悲剧使蒙克心灵创伤太深,影响着他艺术思想的发展。关于这幅画他说过:”我以《病中的孩子》开辟了新路,它成为我艺术中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分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画家企图探索人们对病与死的感觉,为了真切地揭示主题,他曾与父亲一起去探视病人,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说:“我曾在这一年中把这幅画反覆描绘很多次。我把颜料刮掉,用松节油洗掉后,多次设法找回那最初的印象。那紧贴着枕头,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发抖的嘴唇,和那发抖的双手…,我刮掉了一半的颜料,留下一些刮痕。就这样,在一边画一边搜寻着过去的记忆时,我发现,我的睫毛也成为最初印象的一部分,而我所说的睫毛,正是反映在画面上的那些阴影。”
在这幅画中的母亲,在为孩子的不幸而内心绝望和悲哀。空荡荡的室内,别无他物,这更增加了死亡迫近的凄凉气氛。这件作品以深刻的形象语言传达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