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白盒子现场| 物的褶皱呈现王家增的创作转型(组图)

白盒子现场| 物的褶皱呈现王家增的创作转型(组图)

2018-12-12 09:30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主展厅主展厅

艺术家:王家增

学术主持:汪民安

展期:2018.12.08 - 2019.01.07

主办:白盒子艺术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7

“物的褶皱——王家增个展”于2018年12月8日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二十余件王家增最新创作的作品,主要展出最新创作的《物的褶皱》《场域》系列等。展览由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

在王家增的最新作品中,他摒弃以往连续涂抹方式来勾勒建筑与建筑承载的空间,转换表达形式,利用金属元素,用铁皮和钢板制作的类似装置的作品,描绘了一座由废气工业产物勾勒而成的“幻城”。在学术主持汪民安的眼里,这些充满折痕的金属物质是在向工业主义的复仇,他认为艺术家王家增如此地随心所欲地扭曲它们,似乎是对工业主义的严谨和计算方式的嘲弄。这扭曲不仅改变了物质的性状,还改变了生产物质的工业程序的性状。结合王家增持久的工业主义反思,使人很容易想到,这是对工业主义的回应 ,而通过艺术家锤击、焊接、打磨并被捆绑,囚禁于盒子内或钢板上的一个个褶皱的金属物质正是人向工业主义“拟人式”复仇的最有力的诠释。

对于这次展览展出的新作,艺术家王家增在观念、题材及材料上都追求新的不同,他此次作品创作的灵感则源自于德勒兹的褶皱概念,并把德勒兹的褶皱概念从一种普遍性的拓扑空间关系转换到了中国旧工业区的当下现实中,展现了褶皱的新的含义。艺术家王家增以往的创作更多地集中在某一点上进行拓展,如城市、废墟等,而从新作中不难看出王家增更着重于去表现个人感受,表现手法上相较之前更加地抽象化,他不再局限于用画笔勾勒废墟的形象,而是直接拉近人与物的关系。在陈旧的厂房中,王家增在废弃的金属物质上反复碾压,叠加,使之扭曲抽搐,满身痕迹,尽管看不到任何权力,但这种种颓败的气息无形中显示了力量的无所不在,褶皱流溢出原本所固定的规范与界限,使其穿越其原本的极限而至无穷的表现形象和无限的自由的生存状态。以废墟展示废墟,似乎在抗议,抗议无所不在的力量所制造的褶皱以及像褶皱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似乎又表达了一种无力的虚无感,褶皱夹层中的促狭。

王家增认为人的存在,大致由肉体和思想构成,思想与肉体的另一个称谓是精神和物质,二者截然不同,但它们互相联系,互相重叠,这种相互交错的折叠就像世界上万物之间的相互折叠,如同皱褶一般,不仅是物理上的拉近与放松、痉挛与膨胀,还具有生命意义上的进化与退化。艺术家用“暴力”美学阐释了对物与权力的思考,让思想融入在每一条物的褶皱里,使观者步入白盒子展厅,面对错落有致的作品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强力,发现蕴含其中的哲学深意。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7日。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