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萱的《捣练图》里也出现了梳双垂髻的小姐姐:
《捣练图》局部之一
《捣练图》局部之二
闹扫妆髻
这种发型流行的时间比较晚,属于生活中不正式的发型。
根据孙机先生的研究,唐宋时期的“闹扫妆”一词有杂宝装饰、喧闹炫耀的意思,同理,这种发髻形态上也应该比较重叠、繁复,流行于中晚唐时期。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发髻以外,盛唐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鬓角发型——蝉鬓。也就是将鬓角的头发向外梳,形成薄薄的一层。
高质量的蝉鬓可以达到薄如蝉翼、黑如蝉身的效果。卢照邻 《长安古意》中有“片片行云著蝉鬓”的诗句。白居易也曾用“蝉鬓鬅鬙云满衣”来描述这种发型,极其恰切。
上面提到的这些靓丽发型,也可以按照流行的时间顺序来总结,变成一部唐代女俑潮流发型演变史:
唐代初年,女俑发髻较为低平,形式较少。之后,发髻变得更为多样,半翻髻可以看作是流行时尚。
到玄宗年间,各类高髻和双鬓抱面的发髻成为主流,天宝以后以堕马髻为主,而侍女形象多见双垂髻。
唐代末年,胸像女俑的发髻以堕马髻和闹扫妆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