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形象之表,用笔天真灿烂。画面草木丰茂、斑斓浓郁。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与感悟,并能化古为今,绘画介乎抽象、具象之间。其色彩与意象之美促进了东方水墨艺术的发展。
一、您是怎么喜欢上绘画和书法的?
应该说有一点点小小的才气吧,有先生评价过:“王清州是我这辈子见过的,唯一一位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艺术天才”。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着祖父学写大字。后来,也走过很多弯路吧,到高中的时候开始给我们学校写黑板报,也给一些街上的饭店、服装店、理发店题写标牌儿;
关于书画呢,也算是从小就很感兴趣,在我们当地也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安徽砀山的尉天池先生,还有萧县出了位在法国艺术界有影响的艺术家朱德群先生。他们对我也是比较有影响的。
二、您的油画确实让人看了心情非常舒服,很自由很宁静的感觉。特别喜欢您的色彩搭配。我看您的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方式,能仔细说说这种创新吗?
这个就可能和我对我们中国的文化的一个了解有关吧。我们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美学,它是意象之美。在中国美学里面谈事情,都是看破不说破,并不会像国外那样直抒胸臆。中国的文化还是讲究曲径通幽的,讲究美学的意象之美:比如宋元时期的仕女图,它都没有按照人体比例的构图,并且,无论男女都画成单眼皮,为什么呢,它是这种意境的一种需要。不会像西方古代一样非常写实,每一块儿肌肉在什么位置,按照哪个比例,都很严格。而我们东方的画更强调意境而不是画有多像本体。
新古典主义以后,发明了相机和电脑,人们就不需要画像了。后来就产生了欧洲的印象派,印象派也受东方艺术精神的影响,莫奈的很多作品也非常的抽象了,有的像中国的水墨画。梵高的有些作品,也非常的抽象,他画的房顶都没有平行的了,毕加索也尝试画过很多写意水墨画(比如水墨斗牛系列作品)所以西方也开始领略这种抽象的精神。
中国书画是讲究用笔的: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八面出锋。写者和欣赏者都在领略笔触感,墨的浓湿干枯,构图计白当黑,讲究写意。我们中国画,缺少西方画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开始弱色重墨。后来中国画色彩方面都没有特别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要把东方的手法和西方的一些优秀元素结合起来。从美学层面,融会渗透贯通。
我会摒弃掉一些迎合,摒弃迎合一些评委的胃口,摒弃迎合各个大奖赛展和美展的口味。不会为了拿一个证书或者进一个协会就可以去迎合作画。只有发自内心去创造自己想创作的东西,其作品一定是真诚的,才可能会出彩。
王清州作品:纸本水墨 2018《绿霖》137x69cm
王清州作品欣赏:纸本水墨 2018《墨韵遗迹》 137x69
王清州作品欣赏:布面油画 2017 《火红的日子》120×80cm
王清州作品欣赏:布面油画2016 《云图之二》 90×90cm
三、在您创作的这条路上,是否遇到过一些非议或者困难,您是怎么面对的?
祖父曾为私塾先生,他写的那个大字都属于那种老先生的字,和书法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应该说我在中小学阶段走了相当相当长的一个弯路,没有得到特别专业的老师指点。虽然说当时我写大字已经在地方上有一些小的影响了,当时也给一些人写好多牌匾,但是还是不是很专业,有些字写的还不够好。应该说没有完全入门,都属于在门外的一种感觉,应该说浪费了很多时间。
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等学校学习,也是通过这些学堂,我认识了许多老师,比如说蒋维菘先生、魏启后先生、本焕大和尚、孙其峰先生、王镛先生、石开先生、尉天池等先生,他们在艺术上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和帮助,让我慢慢走上了正轨。
对我来说,第一是从小一直有的梦想,第二个是,后来年纪越大呢,也一直有这一个艺术的情怀,从中国走到国外,然后从国外回到中国。这样一个情怀,这两个方面,促使我能一直执着的往下走。
四、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灵感。
平时我会比较喜欢远行,去世界各地看一看。我会隔段时间去某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算是游学吧,去各个博物馆看一看,对展品进行多角度多次数深度的观摩和学习。走过、穿过大街小巷(三、四公里内基本都是走路),有意无意遇见古玩店、古书店、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领略当地的街头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次都会给我不同的惊喜。我还会和当地的艺术家交流并一起创造作品,对我来说,每次远行都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来说是一种提升。
五、现代人都在追求品位,您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是有品味的呢?
品位应该建立在了解经典的传统基础上,这非常非常重要,不随波逐流,浮躁在一些宣传中。对于艺术家而言,可以倡导一种新的语言,找到并结合事物的本源和自己的理解,去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所表现的这种深度,就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足可以让很多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