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寒鸦图》局部
历史上竟有这样有趣的事情发生,当一幅作品的作者失去名款,后来被别人加上一个画家的名字,就会有人随声附和,其中有曾见过作品而未深究的,有仅根据别人记载或者是耳闻的,于是时间一久,习非成是,以假为真,这正是我国过去关于书画鉴别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现象,也是我们今天应当从事整理的一个方面。宋人《寒鸦图》到明后期被改作李成《寒鸦图》的过程,恰好与这个问题有关。
从以上的推断,我们知道这个画卷的作者至迟到严世蕃时已被认定为李成之作。经过名收藏家文嘉、张丑诸人的鉴定,都因袭前说,信而不疑。《钤山堂书画记》的目录是如此,《清河书画舫》也肯定为李氏的真迹。明末清初的收藏家孙承泽对这个画卷非常推重,固然是由于画卷本身的艺术价值极高,容易把观者引向优美的境界中去,顾不得进一步稽考。另一个原因,孙氏对前人的鉴别信而有征,再加上私有制所铸成的主观偏见,促使他进一步对这个画卷的作者作出斩钉截铁的肯定。他说:“非营丘(李成地望)不能也。”画卷从孙氏转归梁清标藏时,当时的骨董商曾看到过,也许是经他之手售与梁氏的。吴升在所著《大观录》中,对久已肯定为李成所作的《寒鸦图》,却提出了疑问。他认为这个画卷“名虽营丘,实出河阳(郭熙地望)手笔”。我们暂且不管吴升所提出怀疑的可靠性如何,但他敢于对前代名鉴藏家的定论加以怀疑,这种精神确乎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