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瑞丽伊人风尚寻访“泥人张”传人张錩:点泥成金 大俗大雅(组图)

瑞丽伊人风尚寻访“泥人张”传人张錩:点泥成金 大俗大雅(组图)

2019-01-10 16:3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张錩是“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也是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自幼受家族熏陶,爱好泥塑,1981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在2019年1月的《瑞丽伊人风尚》中,张錩向读者展示了“泥人张”的精髓,追溯了它从消遣小物变身稀世珍品的历史。

image.png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冯骥才的小说《泥人张》,开门见山就是这么一句话。

小说里的“泥人张”,指的便是张明山,第一代“泥人张”。自小随父亲在天津以捏泥人为业,天赋过人,细心揣摩,捏塑出来的泥人不仅形似而且极为传神,虽是街头营生,却能做到雅俗共赏,以技入道,“泥人张”这个称号,就是津门百姓最大的认可。“泥人张”传承至今,后继人才辈出。我们今天采访的主角张錩教授已是第四代传人,亦是当代”泥人张”的代表,而且多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令家族手艺已演化出“学院派”的味道。

image.png 

为什么小小的泥人,能从民间走入殿堂,从街头几个大子儿的消遣小物,变成珍藏于国 家级艺术机构的稀世珍品?因为这是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点泥成金”幻化了这种乡土造型高超的艺术魅力,使其升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花。

image.png 

作为当代“泥人张”的代表,传承是张錩肩头一日不可忘却的重任,他更为确切地将之表述为:“活态传承”——即在继承“泥人张”优秀传统技艺“小中见大,形色和谐,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吸收中外艺术营养,从而形成自己所属时代的创作风格。

image.png 

“泥人张”是家族传承,第二代主要是五子张玉亭和六子张华堂,可惜张华堂过世较早,所以,张錩的父亲,“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随叔父玉亭学习彩塑。建国初(1950年)张景祜便被调入北京,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用张錩的话来说:“他的创作条件是前几代无可比拟的。”

image.png 

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有创新,这是“泥人张”家族传承不衰的关键。早逝的张华堂,创作了《算卦》。张玉亭与底层民众生活紧密相连,至今在天津博物馆中仍藏有他创作的《钟馗嫁妹》。而在张錩家中,则收藏着祖父张华堂的作品《算卦》。作品塑仰着头的小神仙,口若悬河的形态栩栩如生,旁边的蓝衫老太太,静静地倾听,神态生动而虔诚,这是一件小而传神的艺术佳作。

image.png 

现在“泥人张”第五代是张錩的儿子张宏岳、女儿张宏艺。他们都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融入了全新的艺术理念,在艺术实践中探索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当代彩塑艺术新作,诸如《丝路之花》、《传承》等,希望可以使“泥人张”艺术事业可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与发展下去。“ ‘泥人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管怎样,我们都会利用‘泥人张’的艺术技法,但不排斥利用新技术去创作,利用电脑,甚至是3D打印, 都有可能。”这是张錩眼中的“泥人张”的未来。

“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张錩家的客厅里,一首郭沫若题写的诗,总会令来宾驻足,从家族的一脉传承,到走入专业院校,作为“泥人张”承前启后的一代,张錩不仅在自己的创作上突破创新,更是将这门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写于40年前的这首诗,是褒扬先辈,亦是对一代代“泥人张”的最好期许。

责任编辑:桀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