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形势图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淄青平卢节度使李纳、魏博节度使田悦、幽州节度使朱滔公然反叛,各自称王。朝廷派军平叛,连连失利。
当时的宰相卢杞与颜真卿不和,便趁机向唐德宗进言:
“李希烈叛乱,是因为他年轻气盛,手下的人都不敢劝他。如果我们派一个温和儒雅的老臣去劝劝李希烈,让他感受一下朝廷的春风,他肯定马上就悔过了。颜真卿是三朝元老,正直忠勇,海内闻名,派他去劝降李希烈,再合适不过。”
唐德宗一听,有道理!便任命颜真卿为宣慰使,去劝降李希烈。
诏令一出,满朝皆惊。大家都知道,这对于颜真卿来说,就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已经七十五岁的颜真卿,心中自然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选择忠于朝廷。
在吩咐好遗骨归葬的后事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面见李希烈的道路。
途经洛阳之时,东都留守蔡叔则认为李希烈反状已明,颜真卿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便力劝颜真卿先留在洛阳,等待朝廷的进一步命令。
面对郑叔则的请求,颜真卿只回答了六个字,便继续前行:
“君命也,焉避之!”
面见李希烈之时,颜真卿还没来得及宣诏招抚,李希烈的一千多个干儿子便拿着刀枪棍棒围住了颜真卿,不住谩骂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视若无睹。
李希烈见这么多干儿子都无法吓住这个老头,方才装模作样地上前挡架,让一千多人退下,请颜真卿入住馆舍,之后又派人不断劝说颜真卿。
颜真卿始终不从,李希烈便把他扣押、囚禁。先关在许州,后来又移至汝州、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