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近日,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再度引发各方关注。这件不大的、面积约等于两张A4纸打横铺开的“草稿”,为什么会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书法作品之一?
“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一门忠勇,壮烈殉国
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习书法,最先接触到的楷书样式,可能就是颜筋柳骨。颜真卿,好熟悉的名字,令人构想出一位文质彬彬的儒士,后来才发现,他打起仗来也是一把好手,在安史之乱中,一门忠勇,奋不顾身抗击逆贼。当时他已经50岁。
忆昔,安史之乱河北二十四郡沦陷,唯留下颜真卿镇守的平原郡,和其从兄颜杲卿镇守的堂山郡,依然铜墙铁壁。颜杲卿的三儿子颜季明,常往返于平原和堂山之间代为联络。后来,颜杲卿拿下军事要塞土门,派长子泉明到长安报捷,不料,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扣押,王承业将功劳据为己有,拥兵不救,最终使得颜杲卿颜季明父子被叛军围困杀害,颜家30多口人壮烈殉国。
那场战争,颜真卿失去极其重要的家人。后来,泉明重回战场,找到了颜杲卿的部分骸骨和颜季明的头骨。当颜真卿看到被送上来的尸骸,《祭侄文稿》诞生。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对一门忠烈的追忆和对叛军贼臣的仇恨,在极度悲愤之下,颜真卿提笔不顾干湿浓淡,亦不管章法节度,一篇震铄古今的祭文就这样在须臾之间落成。字随书家情绪起伏,观之痛心如临其境,这样淋漓尽致的时刻,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极其罕见。
字字泣血,慰谁之心
来看这篇祭文的内容。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这一段首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颜真卿的官职,以及他和颜季明的关系,这是他为自己深深看重的侄子所写的悼文。本来,文中写的是“从父”,这是颜真卿第一次下笔写的称谓,也是最直接的心声,他把自己当成了季明的父亲。然后,可能意识到这是一篇公开的祭文,于是他再改,改成了正式一些的“十三叔”。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这是对于季明的褒奖,“宗庙瑚琏,阶庭兰玉”,季明是家族的优秀子孙、人世的如玉郎君。回忆起往生者的种种可爱之处,颜真卿的情感开始起伏,他原来接着写了“方凭积善”,是啊,这么优秀的人,是需要家庭积善才能诞生的,但是,已经殉国,又何来积善?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写下又涂去这四个字时的怅然。
跌宕无常,空留片语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
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战争的经过。其中之跌宕无常,人情之冷暖忠佞,不能一一复述。这就来到全文的潮涌时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我看到了你的头骨。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写到这里,颜真卿心情激荡,泪湿双襟——等待一个遥远的忌日,我将为你寻找到一处安心栖息的地方,让你的灵魂得以顿落。而此刻,只能以祭品慰藉。
动心骇目,不可形容
在阅读《祭侄文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涂抹了多处,可以想见,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手持毛笔身躯微颤却运笔稳健又迅疾如风,他甚至来不及及时蘸墨,墨时由它枯时由它,不能停下来。此时一停下来,心会即刻炸裂。
元代陈绎曾,在跋中曾这样描述《祭侄文稿》的书写节奏:“右鲁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右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障,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
沉浸于情感抒发之中的颜真卿,在前几行时仍能保持平稳遒劲的风度,写到“惟尔挺生”开始,直面年轻美好的生命消亡,他开始进入暴风骤雨的心潮,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胸臆如千军万马轰隆而来,字体开始忽大忽小,笔划一时重若千钧凝滞不前,一时连绵迅疾似不忍回头又似要将所有抛诸洪荒,全文中间的“父陷子死”是最浓的笔墨,笔笔透入纸背,是最黑中的最黑,却又似刺喇喇划破长空的闪电,在历史的书写中深深划进数个感叹号。到了最后,“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书法家的笔已经完全失控,线条几失稳固,仿佛山呼海啸,拉扯开了一切的形式,只留下摄魂震魄的纪念。
刚毅死节,无上标杆
颜真卿,作为“二王”之后最重要的、开创新风格的集大成者,他在历史上的成就,绝不仅仅限于宣纸之上的点画横捺。诚然,他在楷书方面留下众多传世名帖如《多宝塔感应碑》,而在行书方面其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也甚至被人认为成就超过楷书,但是,其最重要的,是在后世文人心中,树立了刚毅死节的至高无上标杆,其书其人,达到了同样的高度,完美而统一。
“颜真卿书法被推崇,正因其人其书都是最高伦理精神的体证。唐后士大夫学颜书,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像鲁公那样的人,而并非仅仅期望成为一个艺术家……”(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
颜真卿,他是文人,也是武将。于文,颜柳体系,为世人在二王的风流飘逸之外,另外开辟了具备庙堂正气的对标;颜书也在唐代书写的“法度森严”和唐代抒情的“情义奔放”取得了兼美。于武,他在流离浪荡的乱世中逐一目送出自己所爱的这些人、那些人,乃至献祭出自己75岁的身躯——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祭侄文稿》到底好在哪里?
就在这里。
颜真卿
简介
(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