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后著】碑林肆系,展于oct当代艺术中心 何香凝美术馆,2005年
望文生义地看,汉语的“碑”字不能为英雄情结提供援助。碑字由石和卑两个字根组成,石指碑的材料,卑指碑的读音,也包括碑的含义。卑是一个贬义词,同它相关的合成词,比如卑微、卑贱、卑劣、卑鄙都是低下弱小或龌龊的词汇。这个字眼同高耸的石碑联系,体现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国哲人声称柔弱胜过刚强,主张用谦卑的姿态去支配异已的力量,认为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小河小溪的领袖,正是在于它们善于把自己摆在低下的位置。所以历代受过正统教育的中国帝王,谦虚做秀就是他们治国安邦的本事。中国帝王是上帝的儿子,简称天子。天子在名山之颠祭祀上帝,筑坛立碑,表示攀附和亲近。相传周穆王西游列国,到达西王母的地盘,在弇山刻石纪念,被视为刻碑的先声。
《碑林》全称【唐诗后著】碑林肆系。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顶峰,最有资格被树碑立传。谷文达将唐诗辗转翻译,把它的原意弄得面目全非,这同中国文人撰写和解读历史的情形非常相似。比如,《史记》的传记对细节的描写会让人生疑。后来的史家批阅《史记》等文献,采用注、释、笺、疏、证、正义、索隐、集解等形式,考古钩沉,旁征博引,添油加醋,有的甚至篡改这些经典文献,以致二十世纪的疑古学派把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诸子百家以及《史记》等权威著作统统都打上了问号,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层垒的历史。意思是说后人不断在历史文献上附加新的解释,层层堆积,使历史走形变味。中国的碑刻,更是有浮夸做假的悠久传统。《寰宇访碑记》记录的秦始皇以前的碑刻共有五件:大禹《岣嵝碑》,周穆王坛山刻石,周宣王时的石鼓文,孔子书写的延陵镇季子墓碑和比干墓题词,大抵都是后人的所作所为,以比干墓题词最为无稽,因为字体是孔子死后五百年才出现的八分书。
《碑林-唐诗后著》选译唐诗五十首,占《全唐诗》五万首的千分之一。五十是《洛书》九宫的约数,彼此纵横交叉,形成数字魔方,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五十作为“大衍之数”的约数,是周易占卜的总数。《老子》五千字,《孙子》五千字,《论语》五万字,《史记》五十万字,都是五十的倍数。孔子五十岁研究《周易》,声称“五十而不惑”,也就是他本人在五十岁时能洞察一切。《碑林》刻碑五十块,于2005年完成展出之际,谷文达年满五十。谷文达是海外四大金刚对自己的创作最具有长远打算、整体设计和精确控制的艺术家,上述数字,谷文达不一定全都了然在胸,却不可能是巧合。
《碑林-唐诗后著》使读者能面对李白、杜甫、王维等让中国人骄傲的诗人,进而能想到唐代的历史。唐帝国是当时面积最大的国家,国都是最大的城市,财富超过全球的一半以上。唐朝的宗教包括国教道教、佛教、景教(基督教)、袄教、摩尼教以及后起的伊斯兰教。唐代的成就使近现代中国人感受的是做为弱国国民的耻辱。近现代中国文化如同纽约或其他大城市中的唐人街,只是现代的点缀和历史的一声叹惜。当谷文达客居美国时,中国同外界有着多重隔膜,文化鸿沟首当其冲地成为海外游子的共同困惑。
碑林的语境
“唐诗”是后人的称呼。后人把唐诗从唐史和唐人的身上剥离出来,分类成集,变成插在瓶中的折枝花,进而按照通俗方便的原则释读。比如“牀前明月光”的“牀”,本来是放琴棋书画之类的案子,被翻译成了睡人的床。这使原诗的意图又隔了一层,变得俗了。
《碑林》中的唐诗,概括了唐代诗歌的常见主题。一是伤春,抒发失宠女人的情怀。周朝以来的婚礼在春季举行,历代沿袭。春季于是特别容易勾起已婚女子对婚姻中短暂幸福的回忆。二是悲秋,表现失意男人的情怀,从宋玉首创悲秋意境,两千多年间愈演愈烈。三是离愁别绪,它牵连着亲情、友情和爱情。四是忧国忧民。五是怀才不遇,发泄落魄文人的愤懑,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六是怀古讽今。七是闲情逸致。八是归隐,也就是当隐士。谷文达挑选的这批一千多年前的诗歌,如同一组老字号的作料,把我们身边的现实烹调出特殊的味道。传统碑刻的字体,有篆体、隶体、魏体、楷体。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用草书,是别出心裁的特例。李邕用行书,是忙于应酬的结果。谷文达借用篆字的构成,隶字的波磔,魏体的硬朗和颜真卿正书的笔画等等,混为一体,号称谷氏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