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扬《万事如意》立轴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的这天,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要“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初五,俗称破五,要送穷,亦称送五穷、赶五穷,或叫送穷媳妇儿,就是用纸剪一个小人和新年里积攒下来的垃圾一起送走。和送穷相对应的,是迎财神。据说元末的何五路将军英勇战死,被祀为五路神,又称五显神、五通神。因五路即东西南北中,而财货行于路,商业贸易促进了钱财的流通,故人们又以五路神为财神。清人顾禄在其《清嘉录》里说:“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位于杭州北高峰顶的灵顺寺从宋代起就供奉五显财神,称“天下第一财神庙”,每逢初五往往水泄不通——现在,知道破五新媳妇要归宁的人不多了,但喜欢拜财神的人却随处可见。
初七,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节日,叫人日——我们的祖先认为女娲创世,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才创造了人,故称人日,亦称人胜节。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天要“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所谓七菜羹,就是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而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剪五色绸或金属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进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旧态而成新人的意思。而“华胜”亦称“人胜”,是花状的首饰,宗懔说戴“华胜”的习俗始于晋代,饰品的形状则取自西王母所戴首饰的模样。戴人胜就是镂金箔或剪彩成花或人形贴在屏风和帐子上,或戴在头上。还有,传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小憩,梅花飘落在她额上,宫女效之,称“梅花妆”。此俗传至民间,时尚女性喜欢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或贴金箔花钿,尤以唐宋为盛。便是巾帼英雄花木兰恢复女儿装时,也要对镜贴花黄,而如今某些淘宝卖家给买汉服的买家赠送的小礼品,亦类似花钿。
看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有好大的一场热闹,京剧《打龙袍》、越剧《追鱼》里,都有报灯名的经典桥段
正月十五是元宵,又称上元节、灯节,要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火树银花不夜天,端的好大的一场热闹。元宵赏灯是很重要的娱乐活动,花灯上往往是象征吉利安泰祥和的图案词句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京剧《春灯谜》是荀慧生先生的一出应节戏,评剧喜派创始人喜彩莲将此剧移植演出颇受欢迎,成为评剧的元宵必演剧目之一。越剧《追鱼》里宰相金宠嫌贫爱富将白衣女婿张珍赶出府邸,鲤鱼精爱他才华绝世性真淳,赶上前去,夫妻双双同观花灯:“这厢是狮子滚球遍地锦,那厢是二龙戏珠满街星。双双蝴蝶迎风飞舞,对对鸳鸯比翼交腾。脚踏莲花是慈悲佛,手抱琵琶是那王昭君……”,夫妻对唱报灯名,是著名的折子戏。而《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中有吴月娘率西门家众女人去赴隔壁花子虚家筵席的情节,那花府楼檐前悬着灯彩,一干女眷“俱搭伏定楼窗观看”,只见“那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诸般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
不过,老百姓更熟稔的也许是载歌载舞欢快热闹的黄梅戏《夫妻观灯》。王小六夫妻和众邻居上街看花灯,只见人山人海,表现了丰收后的喜悦:“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著名戏曲编剧姜朝皋先生新编的赣剧《元宵赞》则讲述了一名女子元宵佳节逛洪城(南昌)所见到的一派热闹欢腾:“红妆翠袖过彩桥,祥云瑞霭宝月高。满城灯市春意闹,鱼龙腾跃火炬烧。红梅绿柳花载道,蓝天碧水分外娇。更有洪城美味俏,喜爆声中卖元宵……”正如明代唐伯虎《元宵》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