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中国嘉德首拍张宗宪举起1 号牌竞拍第1 号拍品
2.“去收藏化”的开始
张天羽在《管窥中国艺术市场投机客》一文中提及,在业界公认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第三次发展高峰期——2008年前后,“去收藏化”的势头开始了。他写道:“眼下中国艺术市场这次高潮始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殆尽之后的2009年,尽管没有具备所谓的‘经济缓冲带’理论所描述的特性,但这次危机之后的高潮还是在客观上拯救了不少四处乱窜且恐慌不已的资金流,于是2010年伊始,中国艺术市场以‘亿元时代’的高调姿态,正式开始了资本化进程的脚步,在整个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压力,被大肆鼓吹的‘全民投资时代’的风潮,更是将无数‘现金恐慌者’拱手送入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热潮中来……无论是艺术家、批评家、藏家以及大众媒体,还是拍卖行、画廊、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品期货、美术馆,都形成了一条崭新的‘食物链’结构,早已不是‘收藏’二字就可以概括的市场模式了。”
这样的评价在此后的多家媒体专稿中得到了认同。回望当时的经济状况,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枝独秀,发生在艺术品市场的“涌入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建构起当下的市场投资者群体,这一现象在书画界表现得尤其明显。周午生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一文中如此写道:“在2009年至2011年,中国书画板块凭借古代书画的‘天价’,近现代书画的‘中兴’,当代书画的‘飙升’而再次掀起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史以来在规模、份额、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最大的一次高潮。”
“涌入潮”带来的投资信心增长固然重要,但其中裹挟着的昭然若揭的“贪欲”和投资者鉴藏实力的匮乏,都为2012年前后市场的行情大跌埋下了伏笔。在2012年前后至今的七八年时间内,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历了节奏更快的起起伏伏,在媒体上的反映就是对“新常态”的议论以及对“回暖”的无限期待,热点新闻和艰难险阻比以往更多,在拍卖市场中游走的门道也是花样百出。在每年的内地春拍、秋拍中都会出现一两件高价位作品,在接下来的一年半载中引领人们的议论话题,持续给投资者以期待。当更多天价交易背后隐藏的活动被揭露出来,艺术品拍卖成为资本市场之“工具”的身份渐渐被坐实。
在近十年间,这片灰色地带的发展犹如“暗网”一般迅速膨胀,连接了世界性投资领域的力量,我们在艺术品市场上看到的一则则新闻,可能只是汹涌深海表层泛起的浅浅浪花。
3.迅猛扩张难以重演
2018年3月底,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联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了《中国拍卖行业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国拍卖企业共计7255家,同比增长4.93%;国家注册拍卖师13052人,同比增长3.1%。全国拍卖成交额累计7346.35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41.49%,这是自2013年以来年拍卖交易总额再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大关。相关数据的出炉,让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艺术品市场泛起了一缕春意,但仅3个月之后的2018年春拍统计数据却告诉我们,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却仍然在收缩。由中拍协推出的《2018年春拍全国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述评》显示,保利、嘉德、匡时、西泠、荣宝(北京)、崇正、翰海、诚轩、朵云轩、华辰这10家拍卖行共举办209个专场拍卖,上拍拍品32914件(套),成交24542件(套),成交率74.56%,成交额为93.52亿元。同比2017年春拍,成交量增长0.72%,成交额却下降6.69%;环比2017年秋拍,成交量减少2.14%,成交额下降22.09%。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2018年上半年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量73844件(套);总成交额138.57亿元,同比去年下降3.98%,环比下降36.50%。
不仅如此,在人们对“回暖”的期盼中,国内拍卖市场结算难的顽疾至今在延续。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国内拍卖市场的结算率大体在成交的50%左右。artnet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15日,中国内地所有2017年成交的拍品中完成结算的拍品总额仅为总成交额的49%,降至历年来最低。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成交的高价拍品中,完成结算的比例则降至了28%,显著低于2016年的48%,由中国内地拍卖行拍出的18件过亿拍品中,仅有两件完成了结算。
根据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基本已经定型,有限的市场资源已经被几家“托拉斯”式的拍卖公司紧紧把控,小型拍卖企业的生存状态依然艰难。例如,2017年共有200多家企业处于蛰伏期,远高于2011年的86家。如此看来,纵使“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东移”等论调甚嚣尘上,但内地拍卖行所受的限制以及香港市场有限的发展空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曾经的迅猛扩张也难以重演。
逆境中寻求光明的一级市场
1.从萌芽到巅峰到沉寂
中国内地的画廊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一批艺术经纪人、艺术家开始关注西方当代艺术,这直接促进了西方商业画廊在中国的产生。
根据武文龙在《中国画廊业发展“四步曲”》一文的统计,自1987年起,北京地区不断出现以经营油画作品为主的小型画廊,这成为中国画廊的最早雏形。其中,王云开设的“醉艺仙”群体艺术画廊成了中国本土最早的画廊之一。1988年,何冰开办了“东方油画厅”,并在当年奔赴澳大利亚举办了“中国风情油画艺术展”,标志着商业性画廊在中国内地的进一步发展。1993年文化部在广州举办了中国首届艺术博览会,推动了国内艺博会行业的发展,一批本土画廊在90年代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国内画廊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