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人民美术网》曾介绍了何东先生的速写的故事之一和之二,现在介绍的是之三。在中国当代画家中,正值少年时代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题写生创作,并成为一个文化成果进行展示与传播,形成一个有规模、有艺术质量的、纪录当时社会状况的丹青叙事,这在中国画坛应是首例。也构成了当代美术的范例,理应走进美术史册。这也是我们加强对何东艺术人生研讨的意义所在。何东关于速写故事系列的发表,应是当下画坛的的重要话题,更为我们解释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有一个鲜明的参照。
何东少年时速写照片,拍摄于1975年。当年河东区要把何东创作的全景风俗画《新村新貌》当做重点作品报送全市少儿美展。活动组织者重视创作源于生活,为找寻创作灵感来源,安排河东区少年宫摄影老师在何东经常画速写的中山门新村公园进行现场拍摄。摄影韩老师很有经验,抓住几位路过的小学生当观众,选择好角度后,用海欧牌120相机快速拍摄完成。后来这张照片放大与作品同时展出,韩老师还送何东一张照片留念。
再次感谢师友们的关注支持!
摘录(2)师友的留言:
李人毅(北京):何老师的速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学习小组》的学习场面,到《仲爷爷》的肖像写生,还有《我家的防空洞》纪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态,成为具有史料价值的丹青叙事; 而《早点部》、《少年之家》、《体育锻练》等作品,是生活走进一个少年心灵的反光,走昨天留给今天和未来岁月的回眸,是一个画家为家园立档存证的艺术实践。即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又是一幅幅立意独特,构图讲究的画作。看似随性的一挥而就,却是情感真挚、忘我投入的创作过程。
李鸣泉(北京):“速写故事”太好了!文图并茂,非常感人!
怡兰(北京):作品真多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很有意义!
杨徳树(天美老教授):温故而知新,引人入胜。
常工(老同学):嗯,文中的提到少年宫我在那里学过美术,第一任老师王传文先生现在旅居美国,十分健康,记得他画树梢的颜色有时是紫色的,这是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
柴寿武(天津):平面的速写辉映出立体的民生和时代的履痕一一凭粮票买油条,是计划经济的标簽;家家都挖“防空洞”,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学生们的“学习小组”,又真实地记录了那时的孩子们,没有现在重达十几斤的“双肩背”的轻松而又充满乐趣的童真学习生活一一那时的教学模式同样培养了象何东社长这样的艺术精英!一一现在的“圈养”和“填鸭”式教学,到了该认真反思和调整的时候了。
李志国(天津):忆起一宫学习班我带女儿去上课,非常感谢!
张恩祥(天津):超越像机的记录,愈久愈超值。
张玉忠(天津):小学的学习小组,坐无轨电车去二宫少年之家,何社的速写让我们有了最美好的回忆。
焦小红(天津):亲切!那时的画班,儿时的玩伴。学习小组,防空洞,早点铺,百货商场收钱的夹子板,在铁丝上划来划去,一幕幕场景,真是美好的回忆……
呂大江(天津):时隔四十余载、看到何社那时的速写场景及人物、真是难能可贵!它除了表现当时客观人物、景物的生动描写、更多的是记录了儿时的记忆和感动!那份纯朴和善良!大赞!
肖云强(画友):中山门三中的美术王老师素描和油画功底很深。我记得第一次培训班结业以后咱俩还去三中看过他。
徳宝(老邻居):今晚又把大家带回了,四十多年前的生活情景,每个人都会联想到咱院里,当时更多的趣事趣闻,,,谢谢你!
速写中的回民食堂前的马车每天都会停在那里,把豆腐渣拉走,我记忆马车应该是增兴窖的,豆腐渣拉回去喂猪。豆腐渣也加工成素帽,当时非常畅销,现在很难买到了。
赶马车的把式,脸上好象有个疤痕吧,后来就改用毛驴拉三轮车了。
再拜读一遍,今晚又是一次美好的回忆。高兴。
朱三姐(老邻居):我认真看了画,脑子里都是那年代的影子比电视要真实,想起了在院里的生活,美好,快乐!
朱四姐(老邻居):画的团结道小学大操埸,看到后我太有感情了,我是学校体操队員,那时,放署假,操场上摆着一溜垫子,体操队员一个假期在垫子练体操,那叫一个平淌,好过瘾哪!触景生情,这幅画又把我带回我幸福的童年!
朱五姐(老邻居):感处很深六段的豆腐房,房空洞,还有仲爷爷,又 唤起了儿时的回忆。
李会长(美国洛杉矶):付出汗水,收獲輝煌。
张会长(加拿大温哥华):您的《速寫故事》喚起我兒時在 新竹 躲"防空壕"烤地瓜(番薯),玩瓶蓋、玻璃彈珠、劈甘蔗...情景。二戰結束後上小學,教室、師資不足(教中文),也是上半天課,還借用歇業工廠當教室,頑皮同學下課嬉戲,經常撞得滿頭包。小孩都光著腳丫上學,各個天真無邪,苦在生活樂在心頭!
刘树徳(巴西圣保罗):成功的踏實歷程。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