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王蒙 夏山高隐图轴 绢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山高隐图》为绢本设色。绢由于其本身的渗透性,可使画面层次更为深厚。用绢表现南方夏季山林葱郁时,皴法显湿润柔和,一笔落下后墨迅速渗入绢丝,同时紧接第二笔,前后间既有融合又笔笔清晰,少了肃杀苍劲,而给人厚重秀润之感。通过绢的选用与笔法墨色契合,画面准确地表达了王蒙所畅想的宁静安逸的隐居生活。
空间布局与心态展现
“经营位置”是绘画创作过程中除了笔墨外最重要的部分。空间布局的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五代唐宋追求平稳、庄重。发展至元代,则更多地追求直抒胸臆,空间布局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于画面中的山石形势,顾恺之曾提出“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蟺如龙。因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青卞隐居图》是对其的变体。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布局仍是龙脉走势,从上往下观之,山峦高大,各山峰之间相互交错叠卷,如游龙盘桓,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扭曲宏大之态,意象万千。而前景则安排了种类繁多、姿态各异的树木,通过枝干的穿插、树叶的相衬、留白,营造出“深林”的空间前后关系。全幅画作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抑之感,联系其题跋讯息和时代背景,可以说这正是四月的王蒙对于即将来临的八月兵乱的隐隐不安。
前一年创作的《夏山高隐图》,王蒙的心态要放松很多。作为一幅赠与同僚的画作,为了表现闲适的隐居生活,其空间布局规矩。尺幅较大而比例宽短。远景重峦叠嶂,山峰仍是夸张变形但因宽短而显柔和。中景诸峰有卷曲,有瘦长,层层积压,但因画幅中一脉流水而充满生气。近景选用秀丽多姿的临河之树,几乎不画笔挺的杉树,显得安适平和,与左右两边的茅舍隐士相呼应。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于诗如此,于画亦如此。自宋元以来偏向于文人画的山水画无一不是作者自身的创作心态再现,而这一点在王蒙身上,显得尤为直观。作为世家大族之后的王蒙,身处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局里,无论是元朝政权、张士诚政权还是明政权终究都不是他内心真正的归宿。怀着茫然与矛盾,却成就了王蒙在画坛上的独树一帜。他一次次以隐居山水为题发问,在天地玄黄、万物造化中寻找自己的归属与存在。
作为后世的临摹者,我们通过对王蒙不同画作中的笔墨表现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在脑海里再现王蒙的创作心态,窥见一斑王蒙的山水世界,以滋养自身的漫漫临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