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之春——浙江民艺深耕系列之一”展览将于2019年4月15日上午9点30分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展期至6月12日。该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主办,由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乐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协办。
本次展览主要展示来自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作品。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福雕黄杨、观俗塑礼、雕写百态、纳天为雕和寄雕未来。汇集了近百年来,约90位艺术家的黄杨木雕作品。其中有已故木雕名家、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亦有黄杨木雕之后起之秀,共计近300件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对传统黄杨木雕有继承亦有发展,代表了今日黄杨木雕之最高水准。2006年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地处浙江南部,东临乐清湾。古时,洪水频繁,灾害百姓。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便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用樟木等木材加工成板凳成为龙身,整体形似为一条木板龙。人们舞龙消灾,更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这便是乐清本地早期龙档的来源。因龙档多有装饰,乐清又盛产黄杨木材,人们便运用其质地细腻、利于加工的特点,来雕刻亭台楼阁以及各种神灵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木雕艺人将龙档中的小雕件发展成独特的民艺作品,深受百姓喜爱。由此,黄杨木雕源于祈求美好愿望,并经过长时间流传,多种形式得到了丰富与提炼,逐渐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走入了生活之中。
黄杨木雕题材多与当地的信奉、祈求、节日娱乐有关,这些题材的某些文化寓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如富贵、长生不老、出人头地、保佑平安、忠孝、安居乐业、男耕女织、脱离红尘与隐居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
本次“黄杨木雕之春——浙江民艺深耕系列之一”展览,从学院的角度遴选了以传统生活趣味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想通过本次展览,梳理乐清黄杨木雕百年以来的发展与变化,为乐清黄杨木雕的未来之发展提供学术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