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汽锅绝对是中国本土的发明物,而并非如李约瑟的误解那样,是受到“希腊式”影响的结果。至于说妇好墓的汽柱甑是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恐怕要建立起证据链才能让人信服。实际上,汽柱甑来源于甑,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推导。
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发展出来的饮食传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很早就发明了用蒸汽催熟食物的方法,并且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鬲,这是一种三足容器,器内盛水,三足间则燃火加热;与鬲配套使用的陶甑也发明出来,使用时,把陶甑坐于鬲之上,二者之间架一面箅子,有些甑则在底部自带固定箅板。这是一项天才的创造,就此,鬲内热水产生的蒸汽可以上涌到甑中,让箅板上的食物变熟。
妇好墓汽柱甑在结构上与甑有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的中心洞穿,与下面的鬲相通。二者的使用方式也是一样:放置在鬲上,利用鬲内产生的热水汽上升来加热食品。唯一不同的是,甑自身无法留住水汽,一旦热汽凝结成水液,会沿着甑壁向下淌,然后通过箅板回落到鬲内。汽柱甑却不然,它的锅体在汽柱周围形成一个环形贮存空间,其目的就是专门用于收集蒸汽的凝液。既然汽柱甑出现在甑之后,那么,正确的推论当然是,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变体,是由后者脱胎而来。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古人在长期使用中观察到,鬲里产生的蒸汽上涌之后,会——在遇冷之后——重新变成液体,并且这种液体格外清澄,于是想到要把此般液体收集起来。就甑来说,总会有少部分水液附着在甑盖的底面上,甚至从甑盖的边缘滴下。或许是受到甑盖边缘滴水的启发,不知名的先人们经过研究和实践想到的办法,是取消箅板,而在箅板的位置上加铸一条朝天的喇叭形管柱——汽柱,这样,汽柱周围就形成了环形的容器空间。一旦对下面的鬲持续加热,热水产生的蒸汽会顺着汽柱内的管道升腾,冲到甑之内,由于甑口覆着罩盖,形成密闭的小空间,水汽无从散溢,便重新凝结成水液并下落,汇集在汽柱周围的环形锅体中,变为清汤。
毫无疑问,汽柱甑连同鬲的组合,是最为古老的蒸馏器,或者,至少是最为古老的蒸馏器之一,它确实利用加热产生了蒸汽,并且让蒸汽转化为液体,形成了对水的提纯。实际上,这些蒸汽对于放置在环形锅体内的食材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蒸馏,让食材中的部分成分释放出来,再混入凝液,汽锅的汤格外香,原因正在于此。
再说回到甑,其一旦与鬲配套制作,形成固定组合,即成为甗,到了商周时期,青铜甗属于贵族礼器中的常设一款。及至汉代,随着火灶的进步,甗改为置于灶上加热,于是下半部分的鬲去掉了支足,变为大腹而收底的釜,由之,在后世演进出我们今天大家仍然熟悉、仍然使用的蒸锅。
很明显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青铜蒸馏器在基本构造与形状上,正是采用了灶上甗的形式,下部为圆釜,上半部是将甑改进为凝露室,这个凝露室完全保留了蒸饭甑的形制,圆形桶身,底面带有栅格纹箅,并有一个收拢的圈足,可以插入釜顶部的圈口之内。即使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其微呈穹形的青铜甑盖、凝露室、水釜的组合,看着还是十分眼熟,因为它和超市里出售的普通蒸锅有着一样的结构啊,后者也是锅盖、笼屉圈与水锅的三件套。所以,这件文物同妇好墓出土汽柱甑一样,明确无误地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在蒸食器上的早熟和发达,为蒸馏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不过,海昏侯墓蒸馏器的凝露室,在一般蒸饭甑的形制之上,还多了两个关键部件,即,汇露槽与导流管。惹人注目的是汇露槽的构成方法,乃是于桶身内部加了一圈环壁,环壁的高度略高于桶壁,由此形成一个夹层。夹层的底部,左右各有一支流管。那么,操作起来,假设釜内所盛为水的话,过程是这样的:釜置于灶上,经加热,釜内的水蒸气冲上箅板,汇集在凝露室内,在甑盖的底面上冷却后变成露液,落入四周的环形夹层内,再经一对流嘴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