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石节子美术馆”的黄土崖。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从天水市秦安县高铁站到石节子村,只有9公里,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但在公路没有修通之前,这9公里要用双腿走两个多小时。30年前,靳勒就是从这里走到县城上学,考上西安美院,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又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教授。
2008年,已经在西北师范大学任教多年的靳勒,忽然觉得,山村不应该是艺术的荒漠,它也可以和最先锋的艺术发生关系。
此后十年,他把这个只有13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座美术馆。太多的艺术家、全国各地的美院学生,在这个村子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留下的,是村庄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如今,这个山村依然贫困,但生活毕竟不一样了。
无法拒绝的家乡
进入石节子村之前,远远就能看见黄土崖壁上“石节子美术馆”几个字,这是村民们用铲子挖成的,歪歪斜斜,有的部分已经变得模糊了,但放在这黄土高原的崖壁上,却并不突兀。
石节子是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自然村,按照行政规划,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新联村第九组,13户人家依山而建,像梯田一样,分散成五层,落差近百米,最低的一层在半山腰,下面就是数十米深的山谷,那是千万年中洪水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