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艺术品”天生并不是艺术(组图)

“艺术品”天生并不是艺术(组图)

2019-05-08 14:25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杨琼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尽管美的不一定是艺术,艺术也未必一定就是美的,但追求美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特性。康德承认审美判断不能提供有关对象的知识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把审美的主观性推到了极致(绝对),从而否定了美的对象所具有的那种“共性”,否则每个人的美的趣味都能成为独立的美,则美将不再美,丑亦不再是丑。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是而已。因此,只有对审美对象人为设定某种理性的认识,即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时,审美才具有某种“普遍的”真实性。“情人眼里出西施”既不是审美,亦不是“认识”,而是道德判断,是把道德认同误判为审美认识。

基于此,阐释为使艺术作品更好地成为艺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阿多诺认为,艺术常常在“等待自己的解释”,甚至强调“艺术品,如果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引发沉思和思想,就不是艺术品”。可见,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是艺术自身内在性的“强烈要求”,而不是附加的说明书。一般说来,浅层意义上的阐释(即批评)是为读者讲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包括知识,技巧等),而深层意义上的阐释则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它将甚至连艺术家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知识挖掘出来,这部分知识有可能是艺术作品自带的,隐藏在作品中的不易发现的,它通过阐释(批评)而显露出来。这才是批评的真正意义。所以说艺术少了阐释(批评),艺术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或者说,阐释(批评)之于作品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没有伯乐,千里马不过是一匹不为人知的普通的马。所以说批评是发现,是挖掘,是哲学的介入,但绝不是强加,而是完成,是艺术在“等待自己的解释”。

本雅明坚持强调,“批评是艺术品的极致——也就是说,是艺术品的完成。这并不是说,批评填补了艺术漏掉的东西,而是说批评阐明了艺术潜在的——及沉默的——哲学意义”。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