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唯一标准——韦宾访谈录(组图)

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唯一标准——韦宾访谈录(组图)

2019-05-11 23:0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吴克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外教感到惊奇的画,2004-2005年间,四尺整纸,原作已佚。


吴:这个状况在当下就会越来越严重了。我们来谈下一个问题,这是我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可能也是您色彩研究的基础性的问题。南朝谢赫提出了“随类赋彩”,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表现法,至于有人说是主观的,我个人觉得那不过是脸上贴金。在当下,您认为应该怎样理解随类赋彩?或者说您在这一方面做了哪些主观上的突破?

韦:我对六法的认识,在我那本《汉魏六朝画论十讲》里专门有一篇。简单地说,六法出现的时间早一点,应该是在谢赫之前,魏晋时期。谢赫是一位转述者。谢赫真正的品画标准,是他评陆探微的“穷理尽性”。但六法对后世确实影响也很大。最复杂的是“气韵生动”,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太多了。“骨法用笔”,也有一些研究。到了“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研究的就少了。“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联结地比较紧密,就是指很真实逼真地把对象描绘下来,这是“应物象形”的意思。“随类赋彩”也很简单,就是您看到对象什么颜色,就把它如实画下来。这两者放在一起,和过去的绘画传统有关系。《历代名画记》王维传说“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挥工人布色”。先用墨笔把形象画下来,再让画工上色(按:所以色与画工关系密切)。“随类赋彩”,在主观上有如实表现客体色彩的愿望,在实践上能否做到则是另外回事。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关色彩的理论,有如何的演进,我还没有印象。

吴:我想谈的是,根据您刚才的解释,“随类赋彩”是纯客观的东西,但也有学者说“随类赋彩”是很主观的东西,这个主观体现在类和赋上。赋是一个动作,类是一个心象。他看自然现象的时侯,根据他的心性来看的。因为心性不同,所以赋彩就不同。这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但您刚才解释的是客观的东西。当然也有理论家认为这是主客观结合的,我偏向于认为它是客观的,因为这种客观,导致我们后世对色彩的不重视。

韦:您刚才提到的主观说,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类”,一个是“赋”,“赋”没有问题,它是动词。“类”,刚才忘了,是怎么解释的?


责任编辑:桀栗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