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军雕塑作品欣赏2009-06-11
王少军,男,1959年5月生于天津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1976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至河北画院。1991年借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执教。1994年参加了由中央美院和全国城雕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城市雕塑高级研修班并结业。1996年参加由中国雕塑学会组织的赴欧考察团对意大利、法国等国家进行了专业考察。现任河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河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
阴澍雨:永不忘却的惦念2013-03-27
于希宁(1913—2007),原名桂义,字希宁,后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山东潍坊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历任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第五届、第六届省人大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永不忘却的惦念 ——沈光伟谈于希宁的艺术人生 ■阴澍雨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以下简称阴):&n...
艺无止境——中国山水画精品联展即将亮相北京现代收藏艺术馆(图...2015-05-11
展览海报 由搜藏天下、搜藏网主办,现代收藏艺术馆承办的“艺无止境——中国山水画精品联展”将于5月12日下午3点在北京现代收藏艺术馆开幕。 此次参展艺术家分别是陈杨、徐家康、王敦举、高明、郑生福、李博、李政恩、李国华。 艺术家简介 陈杨,字酉成,号弘乘,别属长泉墨士,齐白石再传弟子,金彤阁主。1960年6月生于北京,大学文化。中国民族 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市美协书协会员、北京 市西城区美协书协理事。他的作品落笔大胆,细心收拾。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
当代书法和当代艺术的三人对话2012-06-20
王冬龄,生于1945年生,江苏如东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龄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他的草书,不仅开拓了书法艺术的视觉经验,也探索了由案头书法向展示书法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探索了书写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在用笔上,他从运指、运腕、到运臂乃至运动全身,都悉心尝试。近年来,他全力以赴,专攻巨幅,着力于对身体与作品的生发关系的体悟和表现。 邱振中,生于1947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用艺术点亮人生2014-02-26
双流县西航港第二初级中学成立于1969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双流县教师发展基地校”、“双流县校本研修规范化学校”、“双流县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双流县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一等奖”等殊荣。学校各项指标稳步提升,迅速在全县初级中学中崛起,实现了华丽的蜕变,成绩的背后,是二中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今年,西航港二中喜获成都市“新优质学校”称号,这也是对学校“...
山之行:朴园八俊山水画展开幕(组图)2015-12-22
“山之行”山水画展参展艺术家及莅临嘉宾开幕现场合影“在寒冷的时候欣赏到来自天府之国的画作,觉得很温暖。” 杭州市美协副主席刘一丁在现场表示。2015年12月19日下午,“山之行”山水画展在恒庐美术馆开幕,来自四川的八位艺术家华科源、林茂森、龚志龙、徐 鹏、孙成慷、李国洲、唐典贵、何志勇携64幅山水画作亮相杭州。他们都是蜀中山水画领军人物刘朴的弟子,刘朴号“朴园”,为太虞冯建吴门下高足。因而“山之行”在杭州的展出,既是艺术的朝圣之行,也是艺术传派的回乡之旅。本次展览既是《美术报》名家班的成果展示,也是“朴园”弟子入室以来的首次亮相。“山之行”山水画展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由策展人苏晓晗主持_uedit...
(李说当然588期)老友仨人会 说医说养生2015-09-15
老友相聚,实在不易,话题一致,专业说医。开场来四句定场打油诗,也算是我与董志林、冯清聚会的写照。 (右1)董志林先生(左1)冯清先生世界中医的前锋,中医世界的后力,是我对董志林先生的评价,他包揽了世界中医之前,又成为中医世界之后,不单单是因为他在中医学术上的成就且推广到欧洲各地,也是他具有高超的中医技能在欧洲悬壶济世。他所在的荷兰,是个低于海平面的国家,荷兰一词在荷兰语中就是“低地”的意思。这个国家有27%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其中首都阿姆斯特丹就建设在一个低于海平面5米的大湖之上。所以这个国家的偏头痛病是个顽症,董志林能用针灸,治好了荷兰国王、王后及首相夫人的偏头痛。今天,董志林的中...
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103封信出版(组图)2013-03-01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 这几年,张爱玲轶文不断“出土”、出版,不断曝光的还有张爱玲与友人们的通信集。之前,张爱玲与苏伟贞、庄信正的通信集已经出版,但最有分量的张爱玲通信集就是这本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因为收信人是已经92岁的夏志清。 上世纪60年代,夏志清出版《现代中国小说史》,不仅深入介绍了张爱玲的成就,并肯定她的地位在多数“五四”作家之上。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先在海外,然后在中国大陆成为大热的作家。《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内容最早在1997年4月号的《联合文学》刊出,陆续刊载至2002...
“得於象外·张晖中国画作品巡回展北京站”隆重开幕(组图)2016-05-30
开幕式现场领导、嘉宾合影留念开幕式现场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美术家协会、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文化产业协会主办,艺术市场美术馆承办,艺术市场惠风画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丹青北国行、《艺术品》期刊、子午线画廊协办的“得於象外·张晖中国画作品巡展之北京展”,于2016年5月28日下午在北京荣宝斋大厦隆重开幕。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辽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喻国伟先生开幕式致辞策展人李学伟先生开幕式致辞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韦尔申先生,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喻国伟先生,文化部文化科技...
中国美术馆界首次举办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研讨2013-09-21
中新网北京9月20日电(梁异)由中国美术馆发起主办的2013“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暨“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我国美术馆界首次举办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指出,博物馆和美术馆免费开放以后观众持续增加,提高我国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志愿者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他表示,美术馆的志愿者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美术馆培养未来的观众,促进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 由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对国内24个主要美术馆进行的调研显示,在这些馆从事志愿服务的...
陈志光雕塑作品欣赏2009-06-19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陈志光,出生于福建厦门。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至今一直在从事艺术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研究员、天津美院现代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多次参加国际性大展和以艺术家的身份到欧美访问及交流。作品大量被美术馆及国际友人收藏。,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研究员、天津美院现代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多次参加国际性大展和以艺术家的身份到欧美访问及交流。作品大量被美术馆及国际友人收藏。 ...
周加华:画家虽不同代同具瓯越情2013-03-1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山秀水环抱的浙江温州,不仅有雁荡山绮丽的风光,而且也是一方孕育艺术家的福地。 这回汪志杰、王维新、方广泓联袂在温州举办画展,他们三位分别是83岁、76岁、67岁,属于八旬、七旬、六旬,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有意义的组合,是巧合,更是一段缘分。 现年已83岁的汪志杰老先生,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遥想在当年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的莘莘学子中,汪志杰风流倜傥又有着天赋的绘画才能和过人的智慧,照理他应该有着光辉灿烂的前程,可他却在其发光发热的青春岁月里被无端地蒙上莫名的冤屈,被关押,被劳改,尝尽了人生苦楚,被折磨了近25个春秋,直到1980年才获得平反,步出命运残酷的阴霾...
人民日报:业内人士谈曾梵志画作拍出天价:并不意外(组图)2013-11-28
参观者在欣赏中国画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资料图片 天价画作的诞生 11月23日,在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内地画家曾梵志《协和医院系列之三》三联画成交价逾1亿港元。而就在前一个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近1.81亿港元成交。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作品近期连续两次破亿,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中国当代艺术上。为何中国当代艺术会走红国际拍卖市场?美术界、评论界、收藏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艺术品收藏界看来,这样的天价并不意外,因为早在2008年香港...
画境即心境 写意即写情——浅析邵志杰的写意花鸟画(组图)2015-08-30
最初,花鸟画是以陪衬的角色,出现于各种画面之中的。到了唐代,花鸟画才成为独立的画科而充分发挥了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作用。进入北宋,因皇家画院独钟“黄家富贵”之风,工笔花鸟画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发展。直到北宋中叶,崔白、吴元瑜等创造了与黄家浓艳重彩大异其趣的“放笔墨以出胸意”的画风,才使宋初埋没多年的徐派“野逸”风格得以发扬光大。此后,工笔花鸟画便开始走向衰落。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苏轼、文同等。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而元“四家”之一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
近代中国的“洋画运动”为什么发端于上海?(组图)2016-01-19
“洋画运动”,是近代中国全面引进欧洲的西洋画并在全国推广的运动。洋画运动的开展是个系统工程,即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相当数量的人直接学习过西洋画,掌握西洋画技法和创作技巧规律,并能充当教学师资;有相当数量的传授西洋画的美术院校等教学机构;有相当数量的西洋画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社团机构,同时有适当展览场所;有相当数量的宣传西洋画的刊物和出版发行机构。而这一切必须相互配合运动。近代上海,应该说具备了这些条件。“洋画运动”之说的提出,见于陈抱一(1893-1945)的长篇论文《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上海艺术月刊》1942年第5至12期连载),详叙了发端于上海,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洋画运动的发展轨迹。“洋画运...